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名家艺术馆的发展之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23  浏览次数:90053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陈永怡 ▲ 李可染艺术馆近日,由徐州李可染艺术馆主办的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第26届年会以线上论坛的方式举行。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旨在为分布于各地的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陈永怡

▲ 李可染艺术馆

近日,由徐州李可染艺术馆主办的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第26届年会以线上论坛的方式举行。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旨在为分布于各地的名家艺术馆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成立至今已26年,目前有25家成员馆。此次年会的主题是“名家艺术馆的发展之道”。笔者认为,此“道”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管理之道,即需用高明的智慧去处理看似普通和繁杂的美术馆日常工作;二是策略和道理,是对名家馆工作的提炼、反思和有意识的设计;三是“合于大道”,即名家馆要守护和达成共同的文化理想和艺术使命。联会各成员馆结合年度工作,对论坛主题作了不同角度的阐发,碰撞出很多值得同类型美术馆参鉴的新思路。


多方借力,学术研究专且深


▲ “生趣盎然——王雪涛艺术展”展览现场


名家馆普遍规模较小,专业研究力量不足,这是一个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的状况,但是一些名家馆已经找到了突破口。首先是强强联合巧借力。名家馆通过加大与重点美术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引聚研究力量和资源。如王雪涛纪念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画院合作举办“生趣盎然——王雪涛艺术展”;陆俨少艺术院在陆俨少诞辰110周年时以“一展八点”的形式与多家机构联动;程十发艺术馆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签署馆校合作协议;周昌谷艺术馆成为浙江美术馆流动美术馆的一员;湘潭齐白石纪念馆特聘11名研究员加强研究力量……这些都是值得推广的借力模式。

其次是学术挖掘专且深。名家馆学术优势体现在能够围绕名家艺术成就展开专深的研究。其中,名家大师的学生辈都已步入暮年,对史料的抢救性挖掘收集就尤显迫切。林散之纪念馆的“金陵四家生平史料抢救性收集项目”,个簃艺术馆的《王个簃年谱》编撰,都是针对史料建设的专项工程。

再次是研究领域从名家研究拓展到美术馆学研究。名家馆的研究之前多聚焦于名家个案的梳理,但是随着策展理念的进步、展陈手段的当代探索、公教方式的多元开拓,名家馆的诸多生动实践都足以成为美术馆学专业建设的优秀案例。潘天寿纪念馆、程十发艺术馆等都已实质性参与到全国美术馆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


体系化展览策划助力研究持续深入


20世纪名家大师群聚成中国现代艺术史的主流和主脉。这几年,名家大师的周年大展密集举办,不仅充分展示了名家大师的艺术高度,同时在展陈策划上也为艺术大展树立了典范。像“赤心惟存——纪念朱屺瞻诞辰130周年艺术展”“碧血丹心——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书法篆刻艺术大展暨学术文献展”,规模宏大、策展精心、出版精良,在主题定位、展陈设计、多方协作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张大千纪念馆、君匋艺术院专门对近现代名家纪念馆基本陈列提出学术思考,后者的基本陈列还获得2021年度浙江省博物馆陈列展览优秀奖。这些大型展览的筹备和策划将名家馆的展览水平推向新高度。

▲ 赖少其艺术馆策划的“木石精神——党的文艺战士赖少其革命文化事业文献作品展”配套画册《木石精神——赖少其革命文化事业文献作品集》

▲ 潘天寿纪念馆“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展


以史料整理、专题研究为基础,以展览、出版、公教、传播为输出,形成展览的体系化建设,是名家馆探索出的又一策展特色。黄宾虹纪念馆以黄宾虹的收藏切入,策划“古物影——黄宾虹收藏系列展”;赖少其艺术馆以对赖少其的全方位挖掘为基础,先后策划25场赖少其专题学术展览并多次获奖;潘天寿纪念馆近几年着眼“中国画笔墨”展开持续的学术研究和策展。体系化的展览有利于促进研究的持续性和深入性。

▲ 陆维钊书画院“第四届书学之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成果系列之篆刻专题展”展览现场


很多名家馆同时承担着当地综合性美术馆的角色,因此它们的临时展览也丰富多彩,但是打造临展的品牌和特色仍然是首要任务。陆维钊书画院已在高等书法教育研究和展览上树立了品牌,林散之纪念馆的“雨山问道”“散之风神”系列书法专题展也志在打造书法特色展览品牌,郭味蕖纪念馆立足潍坊文化进行展览策划,都意在凸显名家艺术馆各自的独特定位。


从“物”到“人”,创新阐释和传播方式


▲ 傅抱石纪念馆景观改造方案效果图


作为传承、保护、展示中华艺术优秀创造成果的场所,名家馆对自身文化责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比如傅抱石纪念馆将名家的精神遗产、作品遗存以及名家馆的历史遗迹进行综合保护和开发利用,从文化资源和品牌的角度理解、开发名家大师的成就和价值,启发名家馆从地域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角度,思考自身在当地文化建设上的作用。

当今美术馆已逐渐向功能复合的社交平台转化,名家馆也要向观众让渡美术馆权力,提供观众主动探索的空间,充分调动观众的五感,使他们通过观展体验,增加知识储备,激发审美想象。沈耀初美术馆就提出名家馆要从展示到叙事,从“以物为中心”转变到“以观众为中心”,从而把握功能转化的契机。

如何让文物、作品“活”起来?名家馆也各展身手。公教方面结合乡村振兴、中小学教育、美术馆的社区延伸,让艺术向更多公众辐射。吴昌硕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分别开展“人人都是讲解员”“如何讲活一幅画”的讲解培训。“活”起来的核心其实是与时俱进地创新作品阐释和传播的方式。个簃艺术馆提出让库房“活起来”,展厅“动起来”,馆舍“走起来”。陆俨少、周昌谷和宋文治三家名家馆联合策划“时代经典——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艺术作品展”,开展馆际交流,体现了“走起来”“动起来”的宗旨,也推动了作品研究的活化。


数字建设还需进一步思考和评估


▲ 吴昌硕纪念馆的洛神系统:一台长约5米、高约2米的多点触碰的大屏硬件,文物会以花瓣或者泉水的形式从屏幕上方缓缓飘落下来,能支持多人同时使用。


在疫情催化和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潮流中,名家馆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名家馆将数字化与游客服务、陈列展示、传播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如机器人讲解员、文物藏品AR还原以及全息影像,多点触屏洛神系统,还有展览的沉浸式体验、虚拟触摸,利用线上展厅、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进行传播,加强了与公众的多维互动。

当然,我们应该意识到,数字化只是手段,不能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目前的线上展览普遍存在趣味性互动性不足、形式单一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评估数字化潮流下美术馆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效果。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对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名家馆提出了新的挑战。各名家馆都想方设法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勤练内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本次名家馆年会论坛发言可以看到,从“点”上来说,名家馆更懂得紧紧围绕名家个案进行深挖细掘,在专业性和专题性等方面下功夫;从“线”上来说,名家馆有意识加强与高校、社会团体和专业机构的协作,聚才借力,提升研究水平;从“面”上说,名家馆的视野更为宏大,在工作理念、策略和方法上紧跟潮流,时有创新。名家艺术馆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它展示的是中华文化创造的精神,标示的是民族艺术创造的高峰,它的拓新之路,将为全国美术馆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特殊的作用和价值。

(作者系潘天寿纪念馆馆长、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秘书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