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讲好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5-30  浏览次数:113369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江西老区不老 风华正茂王竹青红色是江西最鲜明的底色,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是“新长征再出发”的号角吹响地,在这片红土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江西

老区不老 风华正茂

王竹青


红色是江西最鲜明的底色,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是“新长征再出发”的号角吹响地,在这片红土地孕育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近年来,江西深入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用红色资源滋养初心,让红色文化培根铸魂。行走在这片红土地上,一个个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故事讲述着为何江西红色文旅别样红……


资源“活”起来


湘鄂赣省赤色总工会、妇女会、临时法庭、无线电台暨石印局……走进江西修水县上衫村,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修水县是湘赣边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和爆发地,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整合红色资源,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对红色旧址进行修缮保护。同时,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彭德怀的饮马槽”“三斗小麦做军粮”“将军桥上丢马鞭”等一系列故事,体现了军民鱼水情。


上衫村组建了一支由年轻干部、乡村教师等组成的讲解队伍,在为游客讲解上衫红色历史的同时,走村入户宣讲红色故事,让本地村民人人会说红色故事。“我们通过‘党建+红色+旅游+产业’的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红色教育体验项目走红军路、唱红军歌、吃红军饭、瞻烈士陵深入人心。”上衫乡纪委书记高升说,昔日藏在深山无人识的乡村,因为活用红色资源,如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选择回乡创业。2016年,村民吴维民回到上衫村进行旅游开发,去年10月,他开发的金龙山旅游度假区开始试运营,为周边30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旅游红了、日子火了,越来越大的客流量带动了油茶、茶叶等农副产品销售。村民经营的“红军食堂”以红米饭和南瓜汤为主打食品,年收入达10余万元。


产业强起来


近年来,吉安高度重视红色文旅发展,打造吉安城革命历史陈列馆、永新贺页朵誓词广场等一批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以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吉安段、红色名村等红色打卡点,并围绕吉安“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建设,实施井冈山红色旅游“引客入城”破冰行动,推动井冈山、永新、遂川红色旅游一体化发展,形成多条有故事、有内涵、有深度的“红色+”教学(旅游)精品线路。据统计,2021年,井冈山共举办红色教育培训班5396期,培训学员31.23万人次。


吉安市文广新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吉安市结合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保护工程及国保、省保革命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对近300处革命旧居旧址实施了保护修缮、陈展利用,充分发挥革命旧居旧址连片优势。吉安以大项目为支撑,重点打造推出“红色摇篮,山水吉安”经典之旅等8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大融合为推动,将红色旅游与研学旅行、乡村旅游、康养度假、文化创意相融合,不断创新红色旅游模式;以大开发为创新,打造更多有吸引力、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引进打造了实景演出《井冈山》、AR红色体验馆和红色教室等一批精品项目,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市场“火”起来


在宜春市铜鼓县的秋收起义沉浸式体验中心,红色研学旅游以“秋收起义”为主题,采用沉浸式投影、VR等现代技术,情景再现毛泽东在铜鼓领导秋收起义的历史场景,一幕一剧一体验,为游客打造富有科技感、时尚感、真实感的红文化体验之旅。


铜鼓县曾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所在地,近年来,当地打造了一批集培训、体验、实践为一体的红色研学基地研学项目,同时,深挖红色资源,创作了以当地一家三代八口投身革命为题材的山歌剧《磐石》、讲述父子两代守护红色标语88年的话剧《守红》,复排了客家山歌剧《绣红旗》,让革命文物及其所承载的历史鲜活起来。2021年,铜鼓县共接待各类研学团队300多批,其中千人研学团队40余个,研学旅游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火种传下去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策应中小学“双减”政策推出了“四点半”红色课堂,20多名讲解员成为各中小学校的“红色文化辅导员”,先后走进瑞金市红井小学、金都小学、长征小学、华融瑞金希望小学等10多所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围绕革命历史、苏区精神、馆藏文物、伟人事迹、光荣传统等多个主题,通过“讲课+实践”“故事+理论”等形式向中小学生传递历史知识和红色文化,学生积极性高,家长反馈良好。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刘俊林介绍,在华融瑞金希望小学校园内打造了“苏区精神永放光芒”陈列展览馆,将“巾帼铁流——长征女红军”展览送进瑞金市长征小学常年展出,在瑞金四中利用贺龙入党处旧址打造贺龙入党专题展,创建各学校“红色驿站”……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以多种形式向学生讲述当地的红色历史故事,让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学习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引导青少年成为宣讲党史、弘扬红色文化的参与者和践行者。


一个个催人奋进的文旅故事,一幅幅不忘初心的感人画面,都是江西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老区不老,风华正茂,在江西南昌近日召开的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江西推出了26条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2022年“工作清单”,要求守正创新做好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让红色老区讲好文旅新故事。


陕西

多形式、全方位讲述红色故事

秦  毅


近日,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高扬“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主题思想,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播”活动,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与京剧《三打祝家庄》、话剧《柳青》、民族歌剧《白毛女》等4部作品向延安致敬、向时代汇报。


旅游演艺:再现红色记忆


“回首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每一个为革命奉献一生的人都深深感染与感动着人们;每一场拼尽全力的战斗都令我们热血沸腾。”在《延安保育院》饰演“院长妈妈”的演员田洋说,好剧需要用灵魂去演绎,当年保育员们舍小家为大家,哪怕抛下自己的孩子,也要保护烈士们的遗孤。这种伟大而无私的精神,要用全部力量和情感去诠释、去传播……


对历史的敬畏,对舞台的热爱,让包括田洋在内的众多演职人员把延安精神内化于心、践之于行,把自己的真情注入每一场演出,用心用情去演绎革命故事。首演至今,《延安保育院》已累计演出4300余场,获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展演剧目、陕西省文华艺术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是党史教育和红色研学的情景式文艺党课。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也是孕育红色文化的沃土。《延安保育院》以舞台剧的形式,以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对延安精神进行艺术化的解读与传播,是对《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让革命故事、英雄人物、红色精神生动呈现、深入人心,彰显了信仰之美。”陕西旅游集团延安唐乐宫总经理助理黑乐乐说,作为来延安旅游必看的演出,《延安保育院》已于5月17日拉开了今年演出季的大幕,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为旅游市场的复苏作出了贡献。


革命遗迹:开拓红色旅游发展空间


当年,位于陕西东部的潼关是人民解放军陈谢兵团强渡黄河进军豫西、配合刘邓大军南下和牵制进攻延安之敌的战场。如今,在潼关县上善村的千年古槐树下矗立有一座纪念亭,其中的战斗纪念碑记录着善车口战斗的丰功伟绩。近年来,潼关在以发展自然风景游、历史文化民俗游的基础上,主动挖掘和呈现革命故事,建设了集红色、人文、科技、生态于一体的党史学习教育公园。作为集党建宣传和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开放式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公园,它补充了潼关县红色旅游这一全域旅游发展链上的关键一环。“按照‘全域旅游、文化惠民、产业融合’思路,潼关县将继续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转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潼关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富集,走进延安各革命旧址聆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成为众多游客的选择。“我们要将延安打造成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吸引更多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不断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薛耀军介绍,延安现存445处革命旧址,现有30座革命主题博物馆。做好革命旧址保护工作、传承红色基因、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努力将文化和旅游产业打造为重要支柱产业,是延安革命老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我们坚持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夯实红色旅游发展基础。近年来,全市先后投资1000多亿元,实施了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居民下山、延河治理等17项城市建设工程,为红色旅游发展‘腾挪’空间,为产业转型升级打好基础。”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马东坡介绍,增强红色景区的吸引力、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红色影视:增强红色感召力


长征是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座县城,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行程约2.5万千里……


由陕文投集团投资出品,知名导演金铁木联合中外电影制作团队共同创作完成的4D巨幕电影《阿良的长征》自上映以来,在位于延安的长征4D体验馆里,以一个普通少年阿良的视角,讲述伟大的长征故事,带领观众切身体会枪林弹雨、炮火冲天的战争场景。


“借助视觉3D和动感体验,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与剧中人物同步共行,一起体验长征途中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苦难艰险,感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忠诚爱国的顽强精神。”陕文投集团延安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近年来,陕文投集团根植陕西丰厚的文化沃土,高举“影视陕军”大旗,大胆探索适合陕西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坚持弘扬温暖而又明亮的主旋律,聚焦重大题材,创作拍摄了电影《红旗漫卷西风》《永远是少年》等一批红色影视精品,用正能量影视作品讲好陕西故事、中国故事。


《兵出潼关》讲述了陕西军民浴血抗日的历史、《大漠苍狼》再现关中儿女誓死保卫家园的故事、《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展现了普通女性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历程……在影视剧创作生产中,陕文投集团参与制作的影视剧超过100部,独立出品或联合出品的电视剧超过60部,其中30多部在全国一线卫视及视频网站热播。《黄土高天》《周恩来回延安》摘得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国门英雄》《舰在亚丁湾》《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等获得飞天奖、金鹰奖等,陕文投影视成为全国主旋律电视剧生产的主阵地之一。


山东沂南

山美水美红色风景线更美

苏  锐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智圣汤泉旅游度假村附近的村民王晓华对“新时代沂蒙红嫂”的称呼很骄傲。“这几年我们县里发展红色旅游,来度假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也支上摊子卖起了手工煎饼。”王晓华说,当地集市10元一斤的煎饼,她在景区附近也卖这个价。有人建议她卖贵点,她说:“那不是沂蒙红嫂干的事。”淳朴的民风和外界的褒奖,是沂蒙红嫂精神在沂南县的生动传承,也鞭策着新时代的沂南人民勠力奋斗。过去几年,有“红嫂家乡”美誉的沂南县,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全力推动红色旅游业态提档升级,取得积极成效。




青山绿水遍布红色足迹


在革命战争年代,沂南县饱受战火洗礼,孕育了伟大的沂蒙精神。从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到办起战地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再到架起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数不尽的红嫂故事发生在这片热土,让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历经数十年依然光彩夺目。


沂南县境内山峦叠翠、水碧天蓝,沂、汶、蒙三河汇流,拥有竹泉、温泉等北方少有的资源,故有“烟水之胜轶于江南”的美誉。


近年来,沂南紧紧围绕全域“宜业宜居宜游”建设主线,把旅游业作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系统推进乡村“五大振兴”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当地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突出创新核心地位,推进全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并以乡村旅游领跑乡村经济,打造旅游特色乡村振兴样板,走出了红色旅游发展新路径。


如今,沂南县常山庄村已建起由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红色金融纪念馆等组成的红嫂家乡旅游区。每逢节假日,旅游区重点推出纳军鞋、唱红歌等20余种红色旅游业态,开展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教育和唱一支红歌、吃一顿支前饭、写一段心灵感悟等“六个一”实践,每年接待前来接受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干部群众2000余批次10余万人次。


红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基层设施配套。沂南县投资近6亿元,建设沂蒙生态大道、红色旅游专线等旅游环线80公里,配套步游道、骑行游专道,完善旅游标识、旅游厕所、智慧旅游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开发主要景区VR全景游、漫话沂南旅游地图、智能语音讲解等旅游智能化平台,开通5条城乡客运及旅游公交专线,构建“智慧旅游”“快旅慢游”旅游交通体系。


资源开发注重社会效益


济南游客耿卫国退休后经常到省内各地旅游,沂南县竹泉村他去过3趟。“村里自然环境特别好,民俗文化保留得原汁原味,老百姓也热情。”耿卫国说,旅游看的是风光、游的是心情。每次到竹泉村,他都感叹当地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也愈发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近几年,竹泉村发掘“翠竹、清泉、古村落”的乡村生态、民俗文化资源,推行景区带村、村企共建,推动开发一处新景区、建成一个新社区、建设一片生态区,带动周边三山沟等乡村旅游开发,每年客流超100万人次。


竹泉村迄今发展农家乐、旅游民宿、文旅商品经营等商铺190余家,500余名村民返回景区,开展编竹筐、纺线织布、传统婚嫁、古法酿酒等特色文化展演,年人均增收2万余元。


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社会效益必须放在首位。这既是老区人民的觉悟,也是老区党委、政府的担当。


为激发红色旅游发展新优势,沂南县推出红色文献专题史诗情景剧《沂蒙四季·红嫂》,沉浸式演绎沂蒙红色文化;高标准建设《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红色片区——这首诞生在沂南县东高庄的经典革命歌曲,成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晚会《伟大征程》的开场曲目,再次唱响全国;广泛开展非遗进景区、博物馆进景区、地方戏进景区,让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老物件‘动’起来、“活”起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