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旅游 » 正文

“世外”民族村 今日桃花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5-24  浏览次数:109073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2021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据介绍,这是少数民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2021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据介绍,这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首次写入国家法律,必将为我国各地民族村寨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更多改变。在促进法实施近一年之际,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两个有着“世外桃源”之称的少数民族村寨,看看它们如何通过保护和挖掘文化旅游资源,走上乡村振兴与繁荣发展之路。


1

海南三亚中廖村:

尽享山水黎家风情


  陈关超

▲ 俯瞰中廖村景色


已有百年历史的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是一个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情的黎族村庄。几年前,这里按照“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不贪大、不求洋”的原则,对村落进行了整体提升。如今,黎族民俗文化引人入胜、田园风光诗情画意……中廖村已成为人们心中“好山好水好黎家”的“世外桃源”。

中廖村距离亚龙湾仅有十几公里,在村里参观,步行是最值得推荐的方式。

游客可以完全没有目的地四处闲逛,流连田园风光,感悟乡村美景,偶遇正在织黎锦、做黎陶、编竹篓的村民,跟他们聊一聊黎族传统手工艺;可以走进由民宅改造的“村上书屋”,随意地翻看几本书;也可以到非遗学堂,看看用竹子、木头、椰子等材料手工制成的唎咧、灼叭、椰胡、鼻箫等黎族特有器物,试穿精美的黎锦服装,亲身体验黎陶、木筷的制作乃至活字印刷等;或是在村里品尝黎家美食、欣赏民间演艺……

“之前在抖音上看到中廖村的美景,非常向往。现在身临其境,带孩子参加村里的亲子活动,欣赏着田园风光,呼吸着新鲜空气,身心都很放松。”游客张女士说,这里是假期游玩的好去处。

据三亚市吉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符聪介绍,近年来,吉阳区坚持党建引领,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生态与人文资源,经系列升级改造,实现了村民房变客房、村庄变景点,不仅带动和盘活了乡村资源,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让乡村经济走上了快车道。

▲ “村上书店”内景


中廖村于2015年开始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明和谐美好乡村。该村遵循“共生、共享、共赢、共融”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在保留和保护好山好水好景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对村庄公共设施进行升级,包括推出黎族歌舞表演项目,将村民日常生产生活舞台化和艺术化;推出黎族演艺特色民宿、一户一味特色餐饮等项目,打造知名品牌;结合本地生态,建设中廖村黎夫彩园、黎家小院、阿爸茶社以及“村上书屋”等,让游客在一树一屋、一砖一瓦、一餐一宿、一曲一舞中感受山水黎家风情。近年来,中廖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海南省五椰级乡村旅游点”等多项荣誉,成为众多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

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三亚拥有山、海、河、田、城、岛相融合的旅游资源和多元文化空间,是文旅融合、建设民族特色村寨难以取代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中廖村、博后村、大茅村等积极打造“村上书屋”等特色文化品牌,把老建筑改造成小型综合书屋,既尊重历史,又赋予其新功能、增强现代感,使其与乡村生活方式相协调。同时,通过租赁村民闲置房屋和土地升级改造,就地取材、简约装修,将民居设计改造成融入当地民族文化元素的民宿,村民也转而成为旅游景区演职人员,实现脱贫致富,避免了家庭分离和“空心村”衰败等现象,促进了社会稳定。



2

广西柳州乌英苗寨:

每次来都有新变化

宾阳   莫曲

▲ 乌英苗寨风光  黄孝邦 摄


“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刚刚在乌英苗寨完成采风的柳州摄影爱好者老高说,这里有一种古朴、宁静和纯粹的美。

地处云贵高原南端的乌英苗寨,高寒、偏远,一寨跨两省区。全寨共有145户700余人,其中104户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土地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乌英苗寨都摆脱不了贫困和落后的束缚。

2017年,乌英苗寨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5年来,各级财政在乌英苗寨投入超过1000万元,开展传统建筑风貌改造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乌英苗寨实现了脱贫摘帽。2021年,乌英苗寨被评为广西民族特色村寨。

“是乡村旅游带火了这里,让曾经的穷乡僻壤成了游客和摄友的打卡地。”每年都要到乌英苗寨几次的老高说,次次来都有新发现、新变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文生态也保护得越来越好。

2021年,乌英苗寨推行以“屯党支部委员会+公共事务理事会+公共事务监事会”议事决策机构为主体的“三会兴屯”乡村治理模式,党员、妇女、青年、老人等多个群体积极主动参与,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同时,以“三会”为平台,鼓励扶持村民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先后成立了党英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野菜培育改良试验基地和苗寨第一家民宿,实现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探索。此外,大力发展传统产业优质稻种植和禾花鲤养殖,村民种下百香果、蟠桃、春橙、夏枣等400余亩果苗,部分果树陆续进入挂果期,昔日的荒山变成一片片果园。

“是党的好政策让乌英人过上了好日子。”党鸠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梁成张表示,乌英苗寨的发展离不开村民们的努力,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在广西,乌英苗寨是保护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缩影。去年以来,广西因地制宜指导各地挖掘传统村落的本土特色与资源,通过产业激活村落发展。同时,依托独具特色的传统古民居与乡土文化开展乡村文化旅游,实现传统村落和旅游资源相互促进,增强传统村落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方面,广西加大投入,强力推进,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住房建设厅及广西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动,形成合力,推进民族村寨发展规划。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相衔接,中央财政资金重点投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自治县、民族乡、少数民族聚居县等地区,推进民族村寨建设、民族产业发展等任务。对每个重点民族村寨给予每村500万元的投入,以点带面,打响民族村寨的品牌,着实提高资金效益。开展“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开发试点”工作,并通过试点工作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带动其他民族特色村寨努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探索形成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效路径和模式。

今年5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提出,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文物古迹、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址、灌溉工程遗产等保护利用,开展保护状况监测和评估,促进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条例的实施,对广西整合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谢日万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