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娱乐 » 正文

乌兰牧骑:永远做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2-18  浏览次数:86694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卢旭、刘源隆、于帆编者按自1957年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65年来,乌兰牧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至今75支乌兰牧骑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卢旭、刘源隆、于帆 

编者按

自1957年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65年来,乌兰牧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至今75支乌兰牧骑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从建队初期带着2块幕布、3盏油灯、5件乐器和举着红旗赶着马车向偏远牧区进发,到进入新时代乘坐大巴车、流动舞台车到基层演出服务,改善的是队员们的演出条件,不变的是乌兰牧骑一代代队员深入农村牧区、厂矿社区和驻地部队,用自己的青春芳华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不朽誓言。


本篇以三支活跃在基层的乌兰牧骑历年来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真实记录,向读者呈现出乌兰牧骑人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艺术品格。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

让乌兰牧骑的旗帜永远飘扬


卢 旭


今年是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建队65周年,也习近平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5周年,恰逢党二十大胜利召开,这一切都让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更加斗志昂扬。



11月起,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陆续走进各苏木、镇,将党二十大神融入文艺作品中,讴歌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队员们以边演边讲、演讲互动的方式,让党二十大精神宣传宣讲动起来、活起来、新起来。演出中,歌曲《牧民歌共产党《玛奈乌兰牧骑》、舞蹈《苏尼特·布斯贵》等节目赢得了现场阵阵热烈的掌声,大家看得津津有味。村民们纷纷表示:“乌兰牧骑来到家门口送上精彩的节目,让我们对党二十大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党的政策真是越来越好。”


回首1957年,当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在苏尼特右旗成立一支文艺宣传队,乌力吉陶克套、额日、木巴图、乌尼格日勒、伊兰、荷花、桑杰道尔吉、额尔登达来和娜仁图雅9名文艺骨干便驾着马车,带着经过几个月排练的《挤奶舞》《筷子舞》《顶碗舞》等节目奔赴牧区。“当年选拔的9名队员,既有机关干部也有牧民和民间艺人,每个人都是能歌善舞、一专多能。除了为牧民送去文艺演出,我们还与牧民一起劳动,剪羊毛、接羊羔、打羊粪……什么活儿都帮着干。”回忆起往事,已经86岁的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荷花激动万分。



在阿其图乌拉苏木胡布尔嘎查,至今还保留着乌兰牧骑队员们为当地牧民打的水井。哈达巴特尔、额日和木兄弟俩像守护自己的羊羔一样守护着这口“乌兰牧骑井”。“依稀记得当年我们的父亲和乌兰牧骑队员们用铁锹铁镐历时近一个月挖出了这口水井,解决了我们牧区缺水的问题。我们还会一直保留着它、守护着它,向人们讲述‘乌兰牧骑井’的故事。”哈达巴特尔深情地说。


在那个没有广播、电视的年代,凭着只为做好一件事的青春热血,乌兰牧骑一天天茁壮成长。偏僻牧区人烟稀少,草原上没有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得不到最基本的学前教育。作为第五任队长的巴图朝鲁决定把木偶剧带到草原,让孩子们在观看演出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心灵的启迪。于是在1982年,他带领其达拉图、其木格、莎茹拉3名队员到上海木偶剧团学习。经过3个月的艰苦学习,掌握了木偶表演技艺的队员们带着蒙古族题材木偶剧回到草原,演出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木偶剧组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流动的幼儿园”。


正是因为这段经历,2019年,上海木偶剧团与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再续情缘,上海木偶剧团与那仁宝力格蒙古族幼儿园实现共建,通过原汁原味的蒙古语版木偶剧,将优秀传统艺术融入孩子们的启蒙教育,积极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今年已经81岁的巴图朝鲁还与苏尼特右旗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苏德于2017年共同发起组建了苏尼特少儿合唱团,对40多名蒙古族小学生进行声乐训练,最终成功登上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舞台。“作为乌兰牧骑的老队员,我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得到艺术启蒙,把乌兰牧骑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巴图朝鲁说。


39岁的扎那是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第十二任队长,当年从师范院校毕业后,成为了苏尼特右旗蒙古族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一心向往成为一名乌兰牧骑队员的他,在2006年得知乌兰牧骑招募器乐队员,经过严格考试,成功加入队伍。为了适应队伍对多才多艺表演人才的要求,扎那学习了录音、编曲、作曲等相关知识。十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从一名器乐演员逐渐转变为音乐制作人,队伍的音乐创作与制作水平也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对于乌兰牧骑人来说,每个阶段每名队员都有自己的使命。从一名追求专业技能的乐手,到作为队长抓创作、出作品,我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在不断成长习近平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对我们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我们要通过每一次演出、每一个作品,展现我们红色的底色,展现我们草原的风采。”扎那说。



5年来,乌兰牧骑紧跟时代步伐,每年都不断有新作品涌现。歌曲《永恒的誓言》《赞唱我的家乡》、好来宝《民兵携手谋幸福》、舞蹈《爱无声》、民族舞台剧《朱日和情》、原生态歌曲《生命的摇篮》等饱含深情的艺术作品深受群众的喜爱。扎那介绍,5年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共演出600多场,创作各类文艺节目60余个,开展宣讲活动近百场。


新时代要求乌兰牧骑不断探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开展乌兰牧骑的文艺演出宣传和服务活动,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传播党的思想和政策。队员们通过拍摄文艺作品和公益短视频,在网络上做起演出直播,获得网友们的关注和点赞。“这一服务形式的创新,源于观众的文化需要,也启示我们时刻关注百姓在想什么、看什么,牢牢扎根基层。我们要牢记习近平书记对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嘱托,创作更多富有感染力、感召力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轻骑兵!”扎那坚定地说。


乌审旗乌兰牧骑:

应需而生 创新发展


刘源隆  于  帆


乌审旗乌兰牧骑成立于1960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成立的乌兰牧骑之一。成立60年来,乌审旗乌兰牧骑累计演出近7000场(次),服务各族群众近百万人(次),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以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广大牧民带去文艺的种子,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并向世界传播内蒙古的声音。一代又一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顶寒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不断深入基层,积极开展文艺辅导培训服务,丰富广大群众文艺生活,通过组建志愿服务团体,将传统演出逐步演变成“送政策、送科技、送文艺、送法律、送文明”的综合服务,源源不断地将党的政策和关怀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群众心坎,让乌兰牧骑这面红色旗帜高高飘扬。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乌审旗乌兰牧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文艺+宣讲”的方式,将线上、线下演出结合,把党的理论知识传播到广大群众身边。目前,乌审旗乌兰牧骑正在排练情景剧《颂歌献给二十大》、小品《学“报告”》、呱嘴《老网红点赞二十大》等多部关于党的二十大的文艺作品,将党的理论政策融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中。


近年来,乌审旗乌兰牧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深深扎根生活沃土,全心服务基层群众,创作了很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奉献了很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时代的精彩节目。先后创作的民族风情歌舞《敖包相会》《玛乃乌兰牧骑》、蒙古剧《草原不落的歌》《黑缎子坎肩》、群舞《乳香飘》《旃檀席热》等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截至目前,共创作短剧、歌剧、小品等1000余件,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超的艺术水准赢得了社会各界赞誉,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国际国内大奖。


自1999年至今,乌审旗乌兰牧骑连续6次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全区一类乌兰牧骑”,是“全区十佳和优秀乌兰牧骑”之一。被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和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等称号。2021年被列为自治区新时代乌兰牧骑政治建设示范队,同时被评为2018—2020年度“自治区一类优秀乌兰牧骑”。



60年来,乌审旗乌兰牧骑不断推动优秀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农牧民群众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紧紧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神等主题,接续创作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满足农牧民和基层群众需求、易于传播、适合乌兰牧骑演出的文艺剧(节)目,助力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面对时代发展,为推动乌兰牧骑事业呈现新面貌,乌审旗乌兰牧骑开通了官方抖音账号,在发布历年来演出服务视频和经典节目等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基层服务。


1960年,为满足广大牧区群众需求,乌审旗乌兰牧骑应需而生。经过60年的发展,乌审旗乌兰牧骑为人民服务的方式也在创新,然而乌兰牧骑的精神内涵始终未变,正如乌审旗乌兰牧骑队长苏雅拉达来所说:“我们始终坚定一个信念,就是跟党走;坚持一个方向,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守一个理想,就是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鄂托克旗乌兰牧骑:

新时代乌兰牧骑的舞台更广阔


刘源隆  于  帆


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成立于1959年3月,凭借思想作风优良、业务水平过硬、队伍纪律严明、精神状态积极向上,这支队伍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乌兰牧骑式先进团队,四次被评为全国文化战线先进集体,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十佳乌兰牧骑”和“一类乌兰牧骑”等称号。2021年获得“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成立至今,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举旗帜,把党的声音与关怀及时传递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63年来,鄂托克旗乌兰牧骑长期活跃在农村牧区、大漠戈壁,充分发挥“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对外交流演出、传承”八大功能,为鄂托克旗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繁荣民族文化、满足农牧民群众文化需求,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些天,鄂托克旗乌兰牧骑通过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知识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学促行,不断提升全体队员的能力水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升自身之外,他们还奔走于各个村屯、单位,认真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在“送欢乐,送文明”基层服务活动中,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联合医疗机构进村入户,为行动不便的村民送去文艺表演与健康体检。鄂托克旗木凯淖尔镇召稍村村民张福良说:“非常感谢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文艺演出队,以前我们只能在一个固定地方看演出,现在演出进到家里来了。节目中传达的党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对我们农牧民帮助很大。”



自2017年以来,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平均每年举办惠民演出100余场,累计开展惠民演出527场,观众138万人次;累计完成辅导、服务267天次,受益群众达20万人次;推进“网上乌兰牧骑”建设,利用微信、抖音、优酷等新媒体开展宣传、演出、教学微课堂,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389次,受益群众29万人次。


创作是乌兰牧骑的重要职责。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嘱托,充分发挥扎根基层的创作优势,在服务基层、服务农牧民过程中,汲取创作营养,将创作聚焦农村牧区、聚焦普通农牧民,通过小切口、微视角,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在此基础上,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如大型原创蒙古剧《乌兰牧骑的热喜》、舞台剧《星火桃力民》、民俗音画《婚》、歌曲《英雄桃力民》、相声《变化》、好来宝《脱贫攻坚战之歌》、民乐合奏《鄂尔多斯乃日》和《加油·内蒙古 加油·额济纳》等文艺作品,不仅展现出鄂托克旗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将传颂党的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感人事迹搬到了舞台中央,受到广大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肯定。



在积极开展基层惠民演出活动的同时,鄂托克旗乌兰牧骑还努力抓住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的时代机遇,积极进行对外交流演出活动,先后赴北京、广东、江苏、宁夏、云南等地,开展交流演出35场,大大提升鄂托克旗知名度和美誉度。2020年,鄂托克旗乌兰牧骑还出访泰国,参加“欢乐春节”文化活动,增进对外交流,促进国际友谊,扩大了乌兰牧骑的影响。


新时代的飞速发展,也给乌兰牧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拓展空间。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鄂托克旗乌兰牧骑借助云上资源,推出乌兰牧骑云上舞台,开拓乌兰牧骑演出宣传天地,以崭新的风采出现在群众面前。今年11月以来,线上直播共32次,浏览量高达76.5万,点赞量多达1127万。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对于鄂托克旗乌兰牧骑来说,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党的理论宣讲新方式,发挥乌兰牧骑创作、编导的积极性,把党的新思想、新理论编成文艺节目,融进新时代新内容,提供反映现代生活、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剧目和服务,探索有效的文艺宣讲方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