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娱乐 » 正文

走近“十三艺节”参评剧目《香山之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04  浏览次数:99121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谭繁鑫香山之夜 一场旷世的对话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话剧《香山之夜》,聚焦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一攸关中国未来走向的重大历史时刻,以毛泽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谭繁鑫

香山之夜 一场旷世的对话


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排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话剧《香山之夜》,聚焦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一攸关中国未来走向的重大历史时刻,以毛泽东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的内心活动为主线,带入同一时间蒋介石在浙江溪口住处的内心活动展开戏剧。作品将不同时空的两个历史人物放在同一戏剧场景里,创造了隔空对话的艺术想象。两位演员既是旁观者,又是剧中人,在陈述与评论之间,带动观众一起追溯历史人物和事件,回望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历史阶段,观历史大势,领悟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全剧有力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胜利并不断发展壮大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一深刻主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巧妙进行构思 大胆运用创新


话剧《香山之夜》有一个特别巧妙的构思,即充分利用舞台的假定性,让两个政治人物在同一时空、同一舞台上出现,通过展现和阐述两个政治人物的个人情感世界和政治抱负,对国民党的失败和共产党的胜利进行思考。

编剧李宝群表示:“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戏剧构架,它利用的是戏剧的假定性。”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站在历史关头的毛泽东彻夜未眠,下野后的蒋介石也寝不安席。在这样的情景设定下,两位演员在舞台上坐在一起,绕主线跳入跳出,将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有机结合,共同塑造这两个历史人物。

剧中,演员要面对三个身份的转换:第一个是以演员的身份直接和观众对话,告诉观众,我们要演一个戏,要演历史上的两个代表人物;第二个身份是历史的讲述者,在舞台上讲述历史;第三个身份是角色的扮演者,处在历史事件的故事之中。

两个历史人物在这样一个夜晚进行精神上的对话、思想上的交锋,这样的戏剧构架极具创新性。

从形似到神似 塑造人物形象


“严格来讲,塑造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形象,不是一般演员所能完成的,除了外部形象要相似,还要有一种精神气质上的接近。”李宝群表示,为演绎好剧中角色,使其从形似达到神似,毛泽东、蒋介石的饰演者王斑、方旭做了大量幕后工作。

在塑造毛泽东这一角色的过程中,王斑表示,首先要学习党史,因为作为共产党员,要对共产主义有坚定的信仰,拥有这方面的自信。“如果我不是一个党员,没有受过党的教育和培养,那么在舞台上的时候,对这部剧的解读就是不到位的。”他说。

其次是外部形象上的改变,要让观众一走进剧场,就能感觉到很像。“在中国百姓心中,毛主席的形象是非常具体的。”王斑为此还增加了自己的体重,就是为了从形象上接近正值中年的毛泽东。

再次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神似。为了解毛泽东的伟人品格、伟人故事,王斑看了很多书籍,包括毛泽东身边的司机、护士、警卫员、厨师的回忆。“我从中感到,毛主席是非常亲和的,尤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在书里面写了一个共同的认识:‘主席是我们的亲人。’很多时候他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你想,一位伟人心怀天下事,行政事务那么繁琐,他还能腾出精力关心身边的人,这让很多人一生都难以忘怀。”

对此,李宝群也表示:“希望在舞台上,演员能够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有情感。”所以在剧中表现了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情感、跟左权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的情感,还特别写到了他和人民的情感。其中有个片段就讲到,在敌人“围剿”的过程中,一位游击队员曾经背着他逃出了一场大火,这是毛主席在福建期间真实经历的一件事,剧中毛主席讲到这里的时候是动心动情的。

最后是方言的问题。刚接到剧本的时候,王斑就找朋友录了大量的湖南湘潭方言资料,勤加练习,从语境和味道上去找感觉,最后运用到舞台上。王斑说:“我们两位演员在方言方面进行了练习,争取从形似到神似,这也是我们在创排阶段的一个追求。”

在塑造蒋介石的过程中,方旭表示,要按照人的情感逻辑来塑造人物,不能脸谱化,不能仅从概念上去理解,所以要做很多功课,看大量的资料,并且要多去找生活习惯上的细节。

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如果对人物性格没有一定的认知,就很难呈现。方旭表示:“作为演员,就是要下笨功夫,只要心思用得足够多,资料看得足够多,就会对人物有相对比较深的理解。”

方旭表示,既要体会人物,又要借鉴历史。比如在剧中,蒋介石在大势已去的时候,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大喊,其实就借鉴了历史。据有关资料介绍,蒋介石在压力太大时有大喊舒压的习惯。方旭表示:“那一声大喊,对蒋介石来讲是什么都没了,他心里是清楚的。但是这种事情对我们演员来讲确实很难体会,只能去借鉴。”

在方言方面,方旭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而蒋介石是宁波奉化人,所以要掌握当地方言的语感,就要下很多功夫。刚开始接这个角色的时候,方旭请了一位老家是宁波的演员,用带有宁波口音的普通话录了一版这部剧的台词,天天带着听,经过数个月的练习,终于掌握了语感。

另外,在人物塑造方面,方旭认为要追求话剧艺术的“当下”属性,因为话剧这种艺术形式,演出是在“当下”完成的,台上的演员和演员之间的交流是“当下”的,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之间的交流也是“当下”的。

浓缩革命历史 展现内心世界


《香山之夜》的舞台风格非常简约,着重讲述的是两个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都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毛泽东有万千感慨,思考我们怎么才走到了今天;蒋介石也有很多悲叹,思考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所以这既是一个思想戏,也是一个情感戏。

剧中,毛泽东在这个夜晚,想到了已经牺牲的妻子杨开慧,想到战争中很多战友和同事都牺牲了,才有了1949年的这样一个春天。蒋介石在这个夜里,想到他即将告别故乡的山水,想到他当年的很多战友,他的很多经历过北伐战争的学生都在抗战中牺牲了,甚至也想到他愧对孙中山。

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探讨胜利之因,蒋介石思考失败之因,两个人构成了一种历史的、深层次的、思想上的对话。在剧中,毛泽东总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样的一个深刻的历史哲理。而国民党走到1949年春天的时候,已经失去了民心,必然会走向衰败。

《香山之夜》虽然舞台场景简单,却也概括了中国近现代革命的漫长历史,剧中仍然有千军万马、惊涛骇浪,但都是在两个人物谈笑风生、唇枪舌剑的你来我往当中,通过演员的表演呈现出来。

在展现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同时,整部剧还有一种诗的意蕴和氛围,借鉴和运用了中国戏曲写意的方法。香山这边下着雨,溪口那边也下着雨、刮着风、起着雾。在这样一个苍茫的夜色里,毛泽东感受到春天的暖意,蒋介石却感受到春天的料峭寒意。李宝群表示:“这都是一种心象,在风声雨声中,两个人物话说天下。”

李宝群表示,为了参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七届文华奖,创作团队研究了专家们的意见,争取把这部剧修改得更好,献给观众一个优秀的、精美的、更有艺术生命力的艺术品。

展现鲜活党史 服务人民群众


王斑表示:“《香山之夜》把鲜活的党史送到人民群众当中去,而人民群众在观看话剧的同时又给予了热情的反馈。我演的像不像,其实是观众告诉我的。演完以后,有些观众甚至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高呼‘毛主席万岁’。观众在舞台下鼓掌的那一刻,我觉得作为演员太幸福了。”

《香山之夜》整部剧只有100分钟,只有两个演员一台戏,而且不像影视,可以通过不同的剧情,让观众有个慢慢接受的过程。但每次在演出完后,总有观众等在门口与演员见面。王斑表示:“他们是喜欢我吗?我觉得他们是喜欢我塑造的伟人的形象,他们要和毛主席留影。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我特别能理解,所以每次有观众在外面等着要和我合影的时候我都会去。毛主席喊出了‘人民万岁’,这就是我们共产党的初心——为人民服务。所以作为演员来说,为人民演好戏也是我们最高的使命和最大的幸福。”


 (文内配图为话剧《香山之夜》剧照  李春光 摄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