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民生 » 正文

游国家文化公园 从“云”上开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6-12  浏览次数:135393
核心提示:2019年7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迈出了启动建设的铿锵步伐;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擘画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蓝图;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长城、大运河、长征

2019年7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迈出了启动建设的铿锵步伐;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擘画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蓝图;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总体建设布局初步成形。

作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基础工程之一,数字再现工程对国家文化公园沿线项目提出了“大力发展数字内容新业态,提供可视化呈现、沉浸化体验的数字展示和互动产品”等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国家文化公园如何利用新技术创新文旅资源展陈形式、增强体验感和互动感?“云旅游”如何助力国家文化公园沿线项目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品质、升级管理水平?


1

发挥新技术优势 拓宽传承传播渠道


在顶层设计中,人们在游览国家文化公园过程中能够听到文化之声、看见文化之美、领悟文化之韵,在纵情山水之际增强文化自信心,在追忆往昔时提高文化认同感,在心意相通里让文脉永续流淌。这同样也是国家文化公园“云旅游”建设的题中之义。

黄河在山东入海。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对于盘活齐鲁大地黄河沿岸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过去两年,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之下,山东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新技术优势,创新开展“云旅游”工作,极大拓宽了黄河文化的传承传播渠道。

山东聚焦旅游消费市场新趋势,结合文创开发和自驾游等形式,推动非遗特色产品线上展销,带动旅游景区资源线上推介。聚焦新时代文旅营销的特点,山东打造二十四节气活动,让节气主题宣传在网络上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而打响山东黄河文化知名度。

2021年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保护规划》正式批复。规划提出,通过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文旅融合、环境配套、数字再现、教育培训六大工程,生动呈现长征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今年年初出台的《广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也强调,推动数字再现等六大工程实施,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

从去年7月份开始,参观广西贵州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和纪念馆又多了一种方式——“5G+VR云游”。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通过“5G+VR”的“任意门”,穿越湘江战役,感悟中央红军长征途中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见证八桂旧颜换新貌。自2019年9月免费开放以来,湘江战役“一园两馆”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

“衔远山,吞长江”。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南岳阳,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云旅游”,助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岳阳市正在统筹做好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数字化基础工作,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文化展示区无线网络与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同时,以洞庭湖博物馆、“守护一江碧水”首倡地展示馆、岳阳市博物馆以及新建的场馆等为主体,融合AR、VR、MR等科技手段,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官方网站与数字云平台,对历史名人、诗词歌赋、典籍文献等关联信息进行实时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空间,实现线上线下良性互动,让游客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2

永久性保护、创新性再现、有效性传承


在新时代文旅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若山看来,数字再现工程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挥了三大作用:永久性保护、创新性再现和有效性传承。

“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仅是让历史遗迹‘昔日重现’,更重要的是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形式进行创造性发掘和转化,把文化遗产资源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内容与数据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发展,提升数字文化经济的整体价值。”吴若山举例说,贵州四渡赤水VR战争体验中心利用数字技术,以赤水市丙安古镇为历史背景,将红色景区在虚拟现实中予以还原,让游客越过时间和空间限制,身临其境深度体验历史时刻,从而更加有效地传承红色文化。江苏无锡的中国大运河数字博物馆运用3D影像科技、多媒体互动等数字科技手段,展现了大运河千年发展中“桨声、灯影、古桥、民居”相融之景,栩栩如生的古运河民俗风情让人惊叹。

不仅如此,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有散发、旅游受限较多的背景下,“云旅游”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更多可能。黄河从山东省菏泽市进入齐鲁大地,菏泽市的牡丹花是当地最具影响力的旅游资源。近年来疫情防控使菏泽市传统旅游形式受到影响。为了弥补广大游客不能现场观花的遗憾,菏泽市创新开展“云赏牡丹”系列直播活动,多种形式组合发力,立体化宣传推介菏泽牡丹和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启“互联网+旅游”新形式,让国色天香的菏泽牡丹“绽放”云端,直播观看量近2000万人次。

“通过运用高科技增强体验感、互动性,丰富观众观展体验,让人更身临其境。”广西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说,线上全景展馆的开通,让广大参观者有了不一样的体验。观众可自由选择场景聆听解说、查看文字资料,也可选择播放馆内影视资料,感受战斗场景。

为了满足游客宅家“游”景区的愿望,激活旅游市场活力,岳阳市文化和旅游部门与多家网络平台合作,从旅游、文化、美食、民俗、产业五大维度挖掘岳阳地域特色,以“平台化+品质化”的形式推进“湘品出湘”。组织岳阳楼景区参加全国性的“10小时云游十大景区博物馆”活动,吸引10.9万人在线观看岳阳楼直播。组织“网上易起游岳阳”等13场直播宣传活动,直播观看人次达153.1万。

疫情防控下,旅游出行受限,这让“云旅游”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巨大流量。“云旅游”不仅能激发游客实地旅行的兴趣,也能助推国家文化公园沿线项目的消费升级,让流量转化为销量。不少游客在线上云游岳阳后,又到线下实景来打卡,拍摄出自己眼中最美、最独特的岳阳美景。岳阳市“致非遗·敬匠心”非遗网络年货节,累计吸引41.56万人次观看、评论条数超8万、完成订单5770余笔、成交总额27万余元。



3

突出文化辨识度 丰富“云旅游”结构体系


在“云旅游”发展热潮下,不容忽视的是,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国家文化公园“云旅游”建设发展仍存在诸多难点。

在吴若山看来,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性的文化遗产数据调查与数字化存档工作,要提前做好顶层设计,需将后续文化场景构建、线上传播、文化IP等所需的数据开发纳入整体考量。同时,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工程所涉及的文化资源体量庞大、分布广泛,各地还需统筹整合。

对于未来发展方向,河南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张野认为,国家文化公园要围绕“元宇宙”和数智化来布局数字基础设施,特别是针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和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的重点公共区域,实现免费Wifi、5G和导航全覆盖,加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加快推动智慧博物馆、智慧景区、智慧园区的建设。

“从长远看,国家文化公园‘云旅游’建设应以人民为中心,建设过程应符合基础、实际,得到大众认可,助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真正为人民享受、展示中国风貌的载体。”吴若山表示,要通过数字技术手段突出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辨识度,彰显文化特质,吸引更多公众关注,讲好国家文化公园所要阐述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事,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国籍的观众提供到位的特色服务,形成更大范围和更立体的文化推广。

“国家文化公园不仅要以数字场馆的形式推进数字再现,还要面向未来科技生活来丰富‘云旅游’结构体系。”张野总结,国家文化公园“云旅游”建设要不断丰富和更新内容,特别要突出6个重点内容领域,即“云文物”“云演艺”“云技艺”“云饮食”“云文创”和“云节事”。同时,要优化和融合4种形式,即“云展示”“云研学”“云消费”和“云收藏”。以六大重点内容领域和四大形式为主要依托,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云旅游”体系。



红色湘江,“云端”奔流


讲述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馆长 周运良

▲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的线上展厅功能可以足不出户“云游”纪念馆(采访对象供图)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和纪念馆于2019年免费开放。2020年,广西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与广西移动合作共建,在广西移动的技术支持下,线上展馆于2021年7月正式上线。

在此项目中,广西移动运用了“5G+VR”技术,将全景摄影技术与纪念馆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合,通过VR技术还原真实景致,将党建展馆及陈列品,包括展厅漫游、虚拟讲解、音视频资料等在内的多项内容投送到线上,打造“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新方式。只需轻轻一点,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就能通过手机或电脑,立体化呈现在眼前。不仅能以超高分辨率清晰观看展出文物和图文解说,还能在线聆听虚拟讲解员解说。进入VR浏览模式后,可以720度畅游纪念馆和纪念园,跨越时空,追寻红军将士足迹,身临其境感受那段峥嵘岁月。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通过线上展馆,外地游客也能足不出户“云游”纪念馆,让红色主题教育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此外,从纪念馆的角度出发,开放线上展馆也让宣传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以前,我们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红色宣传教育,图文类型居多。线上展馆上线后,宣传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内容展现更加直观丰富,馆藏资源一目了然。

通过这种独特的交互体验,我们借助高科技手段实现了高效服务,而广西移动借助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探索了新技术的运用场景,在融合中实现了优势互补。

  除线上展馆外,中宣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共同推进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烈士纪念设施红色基因库项目也在有条不紊的建设中,预计于年内完成上线。目前,项目团队已完成对馆内所有文物的信息采集,通过3D建模后,将在数字终端上实现对文物的全方位无死角展示。届时,文物的所有纹理和细节都在人们眼前纤毫毕现,甚至比在现场观看得更加高清、直观。


黄河入海处,“云”上景更美


讲述人: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负责人

▲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苏 锐 摄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地域,这里是黄河入海的地方,黄河携带大量泥沙从这里流入渤海,每年向海内延伸约2公里,年均造陆13.8平方公里。旅游区内拥有河海交汇、湿地生态、石油工业和滨海滩涂景观等黄河三角洲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聚焦“云旅游”发展新趋势,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通过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渠道展现景区游玩项目;借助各大旅游推介平台,宣传推广黄河口生态休闲游线路。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在2022年槐花盛开季首次引入“云赏花”旅游新概念,借助“云直播”等方式,实现赏花活动线下线上结合;搭建云端直播间和“云上”展厅,举办“魅力黄河口·一起向未来”2022全国摄影展和“山东手造”河口区文创产品展等特色展览,使游客不仅可以在景区实地参观,还可以通过线上视频直播以及VR等形式“云游”槐林、“云上”参展,获得更丰富的互动体验,助力全区文旅市场复苏和繁荣。

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推出“云游黄河口”线上直播活动,通过现场直播,引领广大网友线上游览黄河入海口迷人的湿地风光,聆听滔滔黄河奔腾万里汇入渤海的“回家”故事。直播活动在“好客山东”直播间、“黄河入海 智游东营”小程序、抖音、快手等平台同步上线播出,直播期间超500万人次在线观看,有效提升了东营旅游城市形象,进一步打响“黄河入海 我们回家”文旅品牌。

“云旅游”的发展趋势,让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重新思考未来产品的布局问题。可以想见,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会有更多游客体验“云旅游”。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跟“云旅游”一样,将推动景区资源得到更好保护,推动景区更加主动地探索打造互动感强的体验项目或更加关注景区文化内涵的体验产品等新型旅游产品。



在“云端”感受江湖君山


讲述人: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副局长 肖靖怡

▲ 游客在“守护好一江碧水”首倡地展陈馆进行沉浸式体验互动(采访对象供图)


今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这为坐拥长江和洞庭湖的岳阳市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君山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生态文明理念的首倡之地,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任在肩。而君山区也在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在“云旅游”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尝试。

6月1日,“坐拥长江洞庭 爱在碧水君山”岳阳市君山区官方文旅旗舰店在携程上线,这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君山旅游推广平台全面整合了君山区的文旅资源,让游客可以在“云端”深入江湖君山,开启疗愈之旅。

旗舰店内包含君山旅游宣传片以及赏味君山、悠居君山、畅行君山等7个子页面,春游踏青、赏荷避暑、秋水飞花等5条精品旅游线路推荐,第九届良心堡油菜花节、中国·君山户外健身休闲大会等7个大型节会介绍。该平台还支持预订功能,经君山区文旅部门认证的相对成熟的餐饮、购物和住宿等商家可入驻旗舰店。

除此之外,为牢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生态文明理念,君山区建设了集主题展示、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网红打卡等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守护好一江碧水”首倡地展陈馆。在展陈馆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云旅游”实践,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进一步丰富游客的参观体验,提升文化和旅游供给质量。

在展陈馆广场上,观众可以用裸眼3D的方式欣赏岳阳的3张崭新名片——江豚欢跃、麋鹿奔腾、候鸟翔集,感受物体冲出屏幕,悬浮在空中的视觉特效。在二楼展陈中心序厅,还有以“壮丽山河、万里长江”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互动空间,采用数字化手段营造了波浪翻涌、长江滚滚的壮丽景色,观众可以挥手、触摸,与水中的鱼儿、嬉戏的江豚、空中的飞鸟进行互动。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统稿:鲁娜,参与采写:鲁娜、苏锐、郭凯倩、张玲、孟日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