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访 » 正文

写出咱们老百姓真正喜欢的 | 听王晓岭谈歌词创作之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5-19  浏览次数:113732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陈瑜 王琳琳 ▲ 王晓岭王晓岭,共和国的同龄人、一级编剧、《词刊》主编、战友文工团原团长……不同的身份与责任叠加,构成了他不同凡响的文艺生涯。作为中国歌词创作领域的领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陈瑜 王琳琳

▲ 王晓岭


王晓岭,共和国的同龄人、一级编剧、《词刊》主编、战友文工团原团长……不同的身份与责任叠加,构成了他不同凡响的文艺生涯。作为中国歌词创作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王晓岭的每一首名作,都唤起我们的亲切回忆和深深共鸣。

4月23日,网络文艺社群“国艺新时代”邀请多位文化名家,围绕王晓岭先生的文艺生涯,举办了一场关于歌词创作的音乐沙龙。王晓岭先生侃侃而谈,在座者如沐春风……


就这样风雨兼程


王晓岭的成名始自上世纪80年代。1984年10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台名为《九州方圆》的专题歌会,通过音乐呈现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为准备这台歌会,王晓岭来到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采风。坐着出租车夜游深圳的情景,被王晓岭写进了《夜色阑珊》:“晚风吹过来,多么的清爽,深圳的夜色绚丽明亮。”从各地来深圳打拼的人,成了《风雨兼程》的主角:“今天你又去远行,正是风雨浓,山高水长路不平,愿你多保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风雨兼程。”歌会播出后,《风雨兼程》《夜色阑珊》等作品立即传遍大街小巷,而《等到明年的这一天》也成为很多晚会的结尾曲。

王晓岭将全部精力献给了文艺工作,尤其钟情于军旅题材。一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艺术是生活的镜子。”王晓岭的艺术创作,就是他经历的全部人生的缩影。熟悉王晓岭的人都知道,他很早就投身部队生活。从站岗放哨的普通战士,到班长、排长这样一路走过来。受到母亲刘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女词作家的影响,即使身处兵营,他也从未放下过歌词写作。

后来,王晓岭在军旅和其他题材的歌词创作中扎根、耕耘、挥洒汗水。他来自于军营,深入百姓生活。王晓岭认为,是家庭与军队共同成就了现在的他,也给予了他一生的财富。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


王晓岭说,歌曲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也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象。好的流行的词一定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

改革开放之初,校园歌曲盛行,港台歌曲被青年追捧,王晓岭的《风雨兼程》《夜色阑珊》等作品一经问世便得到了青年们的喜爱,其中《风雨兼程》更是被唱到了央视春晚。一系列传唱度极高的歌词,陆续诞生于王晓岭的笔下。回顾这些歌曲的成功,王晓岭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作品最大程度地还原了那时的民族性格和时代追求,道出了人们对崭新生活的体验和向往。

1994年,正值社会上响起一种声音:和平年代,军人的价值体现在哪里?王晓岭用一首《当兵的人》做出了响亮的回答:“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为了国家安宁,我们紧握手中枪。”

“进入和平年代,军人的价值体现在哪?军人和普通百姓,究竟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呢?”王晓岭反复在思考这个问题,最终把答案写在这首歌中。这首歌唱出了那个年代所有战士的心声,王晓岭也将对当年“猫耳洞”中同患难的战友的缅怀写进了歌里。

王晓岭总结自己写军旅歌曲的经验,说:“好的军旅歌曲都应该是贴近时代的命运和呼声的。有人说它应该是投枪、匕首、进军号,或者说应该是旗帜。真正好的歌应该是在时代中应运而生的,和整个时代是紧密结合的。”这是王晓岭歌词创作的切身体会,高屋建瓴,又切中肯綮。



风也牵挂你,雨也惦记你


王晓岭说:“一首歌要流行,肯定是和百姓的心声相伴而生的,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老百姓的情绪是紧密相连的。”

曾经的从军经历,让王晓岭与工农子弟兵、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他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着真实朴素的人民的心愿、心声。2020年创作“中国梦”主题歌曲《边寨喜讯》时,他到访贵州的花茂村、河南的宁陵县、四川的小凉山,从村民身上寻找小康路上心底里的“满满的幸福感”和对党的感恩,最终创作出了“这边那个过一村,那边那个过一寨;村村那个锣鼓喧,小康那个大路宽”。

创排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的三年里,王晓岭去西柏坡采风九次,每首歌词都改了15遍以上,其中一首《天下乡亲》他怎么改也不满意。直到有一天,他来到曾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出著名的“平山团”的地方。村里老人拉着王晓岭的手说:“可把你们盼来了。”朴实的话语打动了他,王晓岭终于写出感人至深的歌词:“风也牵挂你,雨也惦记你,曾经住过的小山村,我是否对得起?我来的时候,你倾其所有,你盼的时候,我又在哪里?你望眼欲穿的时候,我用什么来报答你?”王晓岭说:“创作这首歌词的过程,也是对我生命的洗礼和灵魂的叩问。”



“朝花夕拾”和“杯中酒”


王晓岭认为,歌词艺术要想发扬光大,还必须实现民族化,说白了,就是将民族的东西和时尚性的一些技巧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王晓岭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体现在一本谈歌词创作的书——《歌词门》中,他用10篇文章来表达多年歌词创作的心得,并各以一首诗凝练文章的核心要义:“视角”即把握写作的切入角度,“入门方知角度始,侧峰横岭皆因之”;“节奏”使歌词形态灵动多姿,如“珠落玉盘长短句,点兵沙场定风波”;“铺展”即歌词的叙事逻辑,“华章似锦铺展开,流水行云次第裁”;“结构”则与歌曲旋律相呼应,“曲式已在结构中,新词未成律先成”……语言平实,却道出了对歌词创作最精华的体悟,展现出了其深厚的治学功底。

上个世纪90年代流行的《中华民谣》(冯晓泉、张晓松词),曾被一些歌词界的同仁指责,认为其遣词随心所欲,其实这种词句跳跃,正是词作者有意为之。其中有几句词是这样写的:“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

王晓岭分析说,“朝花夕拾”和“杯中酒”看似并不相干,细品则有内在关联,透出某种苍凉的人生况味,这难道不是富有意境的传统诗词给予创作者的灵感么?“大雁飞过”和“菊花插满头”的画面进一步烘托,使思绪愈发悠远绵长。这首歌词的成功经验,也体现了歌词创作的一个重要法门: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

提到向民歌学习,王晓岭认为:“民族性绝不仅仅是把民歌拿来就直接套上。歌词创作怎么和民族旋律、民歌特点融合?歌曲不应该靠硬性推广,如果没有写出咱们老百姓真正喜欢的、契合民情的作品,那么无论是歌词还是歌曲,都不会流传并流行。”

成功的作品是时代的缩影,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历史和个人生活提供了可以参照的镜子。王晓岭在歌词创作中展现出的考究、细致,在字句间传递出的深厚情怀,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对时代背景与生活冷暖的精准把握,让我们看到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成功背后的秘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