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层 » 正文

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让群众收获扎实幸福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5-19  浏览次数:113434
核心提示:乡村振兴进程中,全国各地如同群星闪烁的众多基层文化站、文化中心、文化大院等,为农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精神生活的场所和学习交流的平台,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倡树社会文明新风的特色阵地,学习文化知识、培育乡土

乡村振兴进程中,全国各地如同群星闪烁的众多基层文化站、文化中心、文化大院等,为农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精神生活的场所和学习交流的平台,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倡树社会文明新风的特色阵地,学习文化知识、培育乡土人才的充电站点,汇聚人气、凝聚人心的幸福港湾……特选取部分地区成功运营、效果显著的乡村文化站、中心、大院等,关注其如何主动作为、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文化独特作用……


陕西铜川打造文化小院


一院一品 成为群众的文化致富空间

秦  毅   杨  倩

▲ 铜川新区民艺、书画文化小院开展手工编织培训 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正想着把家里这个院子利用起来做点自己的事,市里刚好就号召建设文化小院了!”作为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农民画、剪纸文化小院的负责人,铜川市市级非遗传承人孟润凤开心地说,“能跟大家一起在院子里画画、剪纸,还能带动大伙居家灵活就业、增加收入,真是一举多得。”

为更好挖掘各村和社区在节庆民俗、传统工艺、民间艺术、乡贤文化等方面的文化资源,陕西省铜川市依托乡村文化能人,在人群聚集度高、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配套条件较好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能人自家房屋、集体共用房院内建设文化小院,打造展示文化艺术、传承培训技能的服务空间,全面挖掘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激发文化振兴的活力和辐射力。

2020年,铜川市面向全市开展文化小院建设,经过建设、督查、验收、公示等环节,近两年累计建成文化小院18个,包含剪纸、刺绣、舞狮、根雕、书画等多个类别。

▲ 宜君县剪纸文化小院常态化进行剪纸学习培训 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该市按照“一院一品、建管结合”的思路,全力保障文化小院建设因地制宜。王益区秦腔、排灯竹马文化小院引领示范;耀州区秦绣、民俗文化小院特色凸显;印台区奇石、根雕文化小院巧用自然;宜君县核桃、剪纸文化小院形成产业;新区民艺、书画文化小院清新别致……一院一品,让18个文化小院各美其美,集聚了资源、集结了人气、集齐了民心,成为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些文化小院充分发挥文化传承、服务群众的效能,带动群众学技、置业、致富,让“小院子”彰显“大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加油站。沮河社区秦绣文化小院的秦绣传承人王丽丽感叹:“每次向前来研学的学生演示秦绣的针法、带着他们参观小院时,我都会感觉特别高兴。这个小院让邻里朋友之间更加亲近,让秦绣技艺被更多人知道。”

▲ 铜川印台区陈炉镇“八大院”文化小院展示厅 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铜川市在文化小院建设过程中,注意抓主体、抓方向,放形式、放链条。各区县通过明确建设主题及内容,做好“规定动作”,同时充分发挥优势,活用资源、活化方式,做实做活“自选动作”。

宜君县棋盘镇棋盘村太阳沟组棋核文化小院是集山核桃工艺品、粮食画、手工实木家具等传统手工艺制作展示和农耕民俗物件收藏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小院,它就地取材,以当地出产的山核桃、核桃木、麦穗麦粒为原材料,通过加工,制作成手工艺品对外销售。目前,小院制作的各类手工艺品已累计申请专利13项,相关文化产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实现振兴的有力支撑,每年为村里低收入者发放工资16万元左右。小院负责人陈存虎的粮食画也是带动当地增收的重要文化产品,他说:“我生在这里,对这里充满感情,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改变家乡。”

铜川市在文化小院建设之初,为确保建设质量,制定了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活动效能三大部分12项内容的建设标准,确保建管结合、效能充分。在过程管理中,制定了项目质量验收管理制度,未达到基本标准的文化小院需整改复验。为激发建设热情,还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验收达标的“文化小院”以每个1.5万元的标准给予奖励,截至目前共向18个文化小院拨付奖补资金27万元。

各区县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也细化了管理制度和服务项目,设计制作了特色鲜明的标识和标牌。如王益区先行示范,通过引入理事会理念,推行由行政村村民委员会主导,以村域内乡贤、乡村文化能人等为核心成员的乡村文化自治体系,还制定了《王益区星级乡村大院评定办法(试行)》,鼓励“比学赶帮”,促进文化小院提升品质。

近两年,在文化小院和乡村文化能人等的辐射带动下,铜川市村级文化志愿者累计增加1530余人,全市文艺骨干累计增加140余人,不断书写乡村振兴和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华章。



黑龙江齐齐哈尔永勤乡文化站:


志愿者活跃 好节目增加

张建友

▲ 永勤乡文化站组织的农民春晚成为广大乡亲必不可少的“年夜饭”   永勤乡文化站供图


自从2014年参加乡文化站举办的声乐、舞蹈、曲艺培训班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永勤乡民安村村民张喜华、赵会友就改掉了站在台上两腿直哆嗦、嘴不敢张、手不知往哪放的毛病,文艺技能得到了提升,舞台驾驭能力得到了加强,经常在村里、乡里乃至县里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上大显身手。

张喜华、赵会友是永勤乡文化站培养的近千名文化志愿者的缩影。10多年前,面对本乡文化带头人少、文艺骨干少、文艺队伍少、文艺爱好者少的局面,时任永勤乡文化站站长的李朝举决定,文化站除了组织参与创作、表演,还要通过培养文化志愿者来改变群文建设的落后面貌。

永勤乡文化站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调查,将平安村的刘朝勃、永勤村的文世鹏等一大批热爱文艺的村民分别登记造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随后,文化站多次从县、市和省里邀请老师,在永勤乡举办东北大秧歌、声乐舞蹈、小戏小品等各种培训班。从小就喜欢唱歌的立功村村民宋桂娟,天生有副好嗓子,但对声乐知识知之甚少。通过参加培训班,她的演唱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经常参加乡里、县里举办的各种演出活动并荣获大奖,如今在本县已小有名气。

通过走下去、请上来,走出去、请进来以及结对子、种文化、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永勤乡文化站培养了一批有能力的文化志愿者。这些由文化能人、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组成的文化志愿服务团队,成为该乡群文建设的重要力量。新民村的孙利民、跃先村的谢景荣、永勤村的张凤英等30多位文化能人,通过永勤乡文化站提供的培训机会提升了文艺技能和组织协调能力,他们回到村里创建了广场舞队、合唱团、曲艺团等10多支群文队伍,推动了该乡群文组织建设的繁荣发展。

永勤乡文化站引领文化志愿者及其团队在本村展演、到邻村交流展演,邀请优秀团队到乡里展演,选送到县里、市里、省里展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引领他们更好地为百姓服务。而随着文化志愿者技能的不断成熟、队伍的不断扩大,永勤乡文化站组织开展的文化惠民活动也日益丰富多彩。

2009年,永勤乡文化站创建了由60多名文艺技能精湛的文化志愿者组成的永勤乡文化艺术团,该团除了走进该乡丰盛村、万合村、荣胜村、先锋村等12个村47个自然屯进行巡演外,还积极指导各村组建文艺团队,并对文艺爱好者进行辅导。永勤乡的群众文化水平得到整体性提升,涌现出立功秧歌村、永勤合唱村、平安水兵舞村、民安曲艺村等艺术品牌村。

此外,永勤乡文化站较早就推出了元宵节文艺展演、庆“七一”文艺展演、庆“十一”文艺展演等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这些活动得到全乡文化志愿者的积极响应,经过十年来的发展形成了知名节庆品牌。特别是举办了9届的永勤乡农民春晚,已成为永勤乡广大农民每年的期待,很多村民表示,看农民春晚成了习惯,就跟年三十吃饺子一样香。

新民村的王亚杰、新光村的赵传业在黑龙江电视台举办的“欢乐英雄转”第一季二人转比赛中获得银奖;永勤村的丛雪欢在第九届中国评剧票友大赛中获得“十大名票”奖;民安村的李晓聪对联入选《中国首届百诗百联大赛作品集》……经过多年来的打造,永勤乡文化志愿者的文艺技能不断攀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与此同时,在他们的带动下,该乡优秀原创作品不断涌现,近两年编排的快板《打赢疫情阻击战》、京东大鼓《红船精神永传承》、对口快板《百年颂》、二人转《故乡行》等原创节目,接地气、正能量,很受群众欢迎。

值得关注的是,永勤乡文化站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文化志愿者通过举办大赛、演讲、演出、展览等形式,为抗击疫情、平安建设、诚信建设、光盘行动等宣传助力,收到了良好效果。全乡的文明程度也得到整体性提升,各村酗酒闹事、打麻将扯闲白的少了,唱歌跳舞、学习上进的多了,先进文化清流涌进永勤大地。

永勤乡还注意将文艺活动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以文化力量助推乡村振兴。譬如,乡亲们在演出服上印上本土特色产品进行宣传;在文艺作品中合理植入当地特色产品;在编发演出短视频时,也不忘在解说词里推介本土产品和风土人情,通过提升产品和地方知名度,带动村民增收。

记者了解到,2021年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永勤乡文化站又有了新目标,其计划利用丰富的文化志愿者资源,用3年至5年时间创建农民声乐大赛、农民书法大赛、农民秧歌汇演、农民戏曲展演等十大农字群文品牌,进一步推动永勤乡群文建设提档升级。


山东临沂百泉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文旅融合带动山乡蝶变

孙丛丛

▲ 百泉峪村乡村记忆馆一隅   蒙阴县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桃墟镇百泉峪村是全国文明村、山东省十佳旅游特色村,百泉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曾入选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百泉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不断延展公共服务半径,统筹基层综治、文化活动、旅游服务等工作,构建了一系列可供村民、游客共享的公共新空间,打造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在文化服务中心综合统筹下,百泉峪村将村里的农家书屋搬迁改建,形成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书房,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新增图书5000余册,与县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阅读、休闲的好去处。此外,该村还开设了孙大贵美术馆、雁栖园、云蒙八号等5家画室,吸引十几名艺术家“落户”,定期开设美学公共课、举办艺术鉴赏活动等,为乡村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了解,随着越来越多画家入驻画室或来此写生、创作,百泉峪村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举办的“百泉书画展”等也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活动,而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引流,这些画室还变身“网红打卡点”,每年经营收益可观。

纺线车、煤油灯、旧报纸……在百泉峪村乡村记忆馆,每个展品都有专属的“身份证”,上面标注着老物件的名称、用途,还简述了它们的收藏故事。“这些物件有沂蒙本土文化特色,许多游客和村民都愿意进馆看看,我也常在这里给大家讲解。”百泉峪村党支部书记方国明介绍,除了乡村记忆馆、图书馆,该村的公共文化阵地还包括百姓舞台、文化广场、村史长廊等。为统筹好“建、管、用”的关系,文化服务中心常态化组织举办文化活动,比如围绕“俺村的来历很早”“俺村的支部很赞”等主题引导村民了解村史,组织村广场舞队、戏曲队等定期开展广场演出,每年进行“好媳妇、好婆婆”“向上向善好青年”文明评选等,通过办好活动、塑好品牌、做好服务,让文化阵地“活”起来,也带动基层治理“顺”起来。

在坚持文化铸魂的同时,百泉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依托优势资源及阵地服务能力,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该村开发了乡村休闲环村、环山参观游览线路,将村内自然景观与历史展示、手工技艺体验等场所连点成线,并在乡村旅游中增加了农事体验环节。游客可以在蒙山养心园博览农事、荷锄挥铲、体验收种,亦可健身徒步、甩钩垂钓、自助烧烤等,真正实现了“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美丽乡愁”。此外,该村深入梳理家底,挖掘当地“南天门御道”“天外飞来石”等传说,诠释阐发村民“靠山吃山”、实现山乡蝶变的奋斗故事,将民俗历史资源、当代实干历程等转化为乡村旅游中的亮点、看点。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实践,带动了百泉峪村相关产业兴旺发展。百泉峪村至今已发展“农家乐”38家,还兴建了“时间之外”“山窝窝”等主题小院或民宿,可同时容纳800多人住宿。目前,百泉峪村80%以上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村民巩传仁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他说,文化服务中心为推动乡村发展、村民致富发挥的作用,是大家都看得见的。

方国明说,该村由党支部领办了泉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规划开发、统一服务标准等“六统一”模式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利益共同体,推动村民和村集体收入再上台阶。下一步,文化服务中心也将继续创新思路,精细化开展文化活动,精准提升文旅业态,为乡村发展提供多元化产品和多样化服务,让群众收获扎实的幸福感。



重庆万州龙驹镇文化服务中心:


功能配置丰富 人才外引内培

黄  磊

▲ 龙驹镇文化服务中心


作为重庆市原18个深度贫困镇之一,万州区龙驹镇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坚持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抓手,深入践行乡村振兴就是最大民生工程的理念,建好用好文化阵地,为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共享乡村文化振兴成果,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活跃全镇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龙驹镇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整合资源并建成现在的文化服务中心。

龙驹镇文化服务中心按镇乡一级文化站标准建设,占地面积165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功能配置丰富,共设“四馆二中心一场”,即自助图书馆、乡情陈列馆、红色文化纪念馆、科技共享馆、文化活动中心、书画文艺培训中心、灯光篮球场。建成后的龙驹镇文化服务中心,既是龙驹镇的“会客厅”,又是场镇百姓的娱乐中心。在这里,广大群众可以看书、习字、作画、运动、健身、演奏等,娱乐生活丰富多彩,精神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同时,该文化服务中心还与当地中小学联动,每周组织中小学生到中心开展学习体验活动。学生在科技馆亲手操作,兴趣盎然地学习科学知识;在红色文化纪念馆追寻红色记忆,汲取奋进的力量;在图书馆饱览群书,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近年来,每逢春节、“五一”、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庆假日,龙驹镇都会举办春节联欢晚会、送春联进家、“五一”登高望远、迎国庆文艺晚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广受大家好评。平日里,广场舞、健身操等群众文化活动也是遍地开花,既锻炼了居民身体,也为这座“蜀楚边城”增色添彩。

在龙驹镇众多特色文化活动中,金钱板是最为突出的项目之一。龙驹镇文化服务中心开设了金钱板专题学习班,每周组织爱好者学习并进行乐队表演。同时,在辖区中小学校大力推广金钱板。龙驹镇赶场中心小学被命名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金钱板被列入教学内容,每到课间,全校学生打金钱板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万州区创建“中国曲艺之乡”时,中国曲协专家组一行还赴龙驹镇赶场中心小学调研,高度肯定了龙驹镇的文化传承工作。

龙驹镇按照“文化集聚人才,人才引领文化”的工作思路,采取“外引内培”的策略,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增强基层文化内生动力。龙驹镇成立了龙驹镇文化协会,由本地教师、退休职工、非遗传承人、乡贤等组成,下设书画、创作、文艺、非遗、演出、器乐、健身7个专业小组。在实际工作中,龙驹镇文化协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定期开展培训、创作、讲座、展演等活动,如书画组在春节期间送春联、健身组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演出组送文艺演出进村社、创作组开展培训讲座和组织创作等。

同时,为解决本土文化人才数量不足、技能不精等问题,龙驹镇积极争取万州区文化旅游委等部门支持,邀请万州区美协、书协以及相关文艺院团、院校的专家老师到龙驹镇开展培训,举办讲座和演出活动等,既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又培养了大批农民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促进了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江西九江推动馆站联动


“乡约三部曲”展示文化力量

王竹青  洪永林

▲ 九江“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为群众演出   洪永林  摄


“老师,葫芦丝真好听,等我学会了要吹给爸妈听!”5月14日,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均桥镇江桥中心小学校园里一片欢声笑语,11岁的留守儿童吴紫妍和同学们围在文化志愿者身旁学习乐器时高兴地说。

这是江西九江“乡约三部曲”文化志愿服务进乡村系列文明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西九江各级文化馆与乡镇、社区文化站联动,打造了一支活跃在广大基层和广袤乡村的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并结合偏远地区、革命老区的实际需求,推进“乡约三部曲”文旅志愿服务进乡村系列文明实践活动,架起文艺轻骑兵和广大群众的连心桥,持续发挥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文化力量。

九江以广大文化馆站为阵地组织开展的“乡约三部曲”文旅志愿服务,包括以乡村学校和学生助学等为主要内容的“乡约艺起爱”,以帮助乡村培养文艺人才、建设文艺团队、策划文艺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乡约艺起学”,以运用艺术和多媒体手段对乡村优美风光、淳朴风情等进行文旅推荐为主要内容的“乡约艺起秀”,深受广大乡村群众欢迎。

如何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传承弘扬,是参加志愿活动的文艺轻骑兵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九江都昌县西源乡文化站举办的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演出现场,当地广为流传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都昌鼓书以及众多弘扬正能量的小品、舞蹈、歌曲等不时引来观众的热烈掌声。“演出过程中,我感受到村民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每次表演后,都有很多村民要求加入我们。”作为都昌县西源乡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一员的陆小曼深有感触。

在文化服务过程中,文艺轻骑兵们还通过馆站互动,以“点单式”配送模式给群众送去更符合需求的文化产品。九江湖口县均桥镇江桥社区居民多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为满足这两类特殊群体的需求,当地文化站在前期充分掌握该社区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实行“点对点”精准配送,进一步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例如,在收到留守老人的“心愿单”后,江桥社区文化站第一时间联络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文旅志愿联盟单位——九江市黄梅戏活动中心,邀请中心票友给老人们带来精彩的黄梅戏演出。此外,在了解到当地青少年的文化活动需求后,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又向江桥中心小学“发力”,定期派专业老师到学校给孩子们免费上课。“‘双减’之后,我们学校开设了6个兴趣班。很多孩子想学一门乐器,但苦于没有老师,乐器课迟迟未能开班。文化志愿者免费给孩子上课,还为学校送来了20支葫芦丝,真是太及时了。”江桥中心小学校长余鹏说。

▲ 九江“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向乡村小学捐赠书籍  洪永林  摄


像这样回应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如今在九江广袤乡土上遍地开花。九江在通过馆站互动模式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进乡村活动的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原则,力求打通服务农村的公共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全市100余家文旅志愿联盟也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据了解,仅在文明网注册、长期活跃的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就达400余人。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