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正文

红色景区和公共文化机构关注青少年成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3-20  浏览次数:154773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简称《通知》)发布。《通知》要求通过创新利用阵地服务资源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简称《通知》)发布。《通知》要求通过创新利用阵地服务资源、推动优质服务进校园、推进“文教合作”机制等,进一步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利用学生课后服务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面向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各地在《通知》发布前于此方面有何举措、成效怎样?《通知》发布后如何贯彻落实,进一步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确保参加活动的青少年学生的安全?为此,本端记者前往湖南、湖北、江西、山东的一些红色旅游景区和公共文化机构,进行深入采访。


刘少奇故里景区

让历史成为鲜活的教材

张  玲

▲ 刘少奇故里景区红色宣讲走进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金砺小学2001班,班上的每个孩子都对家乡的伟人刘少奇爷爷的生平事迹及精神品格十分熟悉。班主任廖瑶林介绍,作为刘少奇故里景区和学校共建的“少奇班”,景区的校外辅导员经常来班上为孩子们上课,班上的亲子活动也曾组织孩子们去刘少奇故里景区参观研学。“现在,班上的孩子参加合唱比赛选择唱红歌,在学校开学典礼上表演的也是讲述刘少奇生平事迹的《爷爷的故事》,孩子们都很崇敬刘少奇爷爷,以他为榜样。”廖瑶林说,“孩子们知道刘少奇爷爷是个节约的人,现在他们使用本子、铅笔都不浪费,在孩子们的作文和日记里,我发现他们的爱国情怀更加浓厚了。”

金砺小学是刘少奇故里景区的多所共建学校之一。为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传承红色基因,更好地发挥刘少奇故里景区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2021年3月,刘少奇故里管理局与长沙市岳麓区第一小学、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周南靳江中学、宁乡四中等13所中小学校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充分利用景区的红色资源,帮助青少年系好人生中的第一粒纽扣。根据协议,景区与学校共同举办青少年德育教育活动,建立第二课堂,景区定期派出校外辅导员赴学校开展红色文化宣讲,参与学校的相关课题研究,并由学校组织学生来景区进行研学实践。

为了进一步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年来,刘少奇故里景区主动走出景区、走向社会、走向基层,开展“三送六进”活动,其中,进校园是重要内容。“红色文化进校园不能简单地说教,必须采取师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宣传教育部副部长喻丹丹介绍,通过不断创新社会宣传教育形式,他们推出了“讲、唱、演”相结合的特色微党课,让讲解员和工作人员走上舞台,把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红色文化宣讲和展演活动带给广大师生。

为了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刘少奇的家国情怀、初心使命,2020年,刘少奇故里管理局编演了双时空情境研学剧《走出炭子冲》,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刘少奇青少年时期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历经艰难险阻,最终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故事。该剧先后在长沙学院、炭子冲小学等多所学校公演,并入选了长沙市第二届岳麓山青年戏剧节红色剧目展演,产生了很大反响。

“开学第一课”是新学期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契机。刘少奇故里景区抓住契机,走进10多所大、中、小学,把红色故事和特色党课带到“开学第一课”,激发学生们“学党史、悟思想、立大志、明大德”。在中小学,刘少奇故里景区的宣讲团结合景区的红色文物资源,讲述《九满哭纸》《乐善好施的小少奇》《刘九书柜》《改名言志》《一张珍贵的画像》等红色小故事,展现刘少奇从小乐于助人、勤奋好学、忧国忧民的优良品质。在高校,宣讲团通过故事讲述、情景演绎、经典诵读等多种形式,全面、客观、真挚地展现少奇同志的生平和光辉思想,引发大学生们的深度思考与共鸣。

为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和实践能力,刘少奇故里景区依托独有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推出了以“游伟人故里,树远大志向”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开发了故事汇、情境剧、职业模拟、红色专题课堂等多种主题活动和10堂特色课程。“我们景区的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既有革命文化,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程都是鲜活的教材,值得每一个孩子去了解、去学习、去传承。”喻丹丹说。

近期,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刘少奇故里景区对前来参加研学活动的青少年学生,要求打印健康码、行程码和14天体温登记表,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基础上,景区还会提醒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摘下口罩吃东西。景区定期对墙面、地面、设施设备、操作台、门把手、水龙头、空调、通风设备及排风口等研学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消杀。


武汉革命博物馆

红色文化浸润青少年

瞿祥涛

▲ “红色课堂”进校园(武汉革命博物馆供图)


推出研学精品项目,满足青少年校外实践需要,打造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输送精品课程、精品故事、精品展览进校园,打造“流动的博物馆”;与学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社会实践教学中传播红色文化……近年来,湖北省武汉革命博物馆发挥红色文物资源独特优势,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高度认可的青少年文化活动品牌。

“在‘双减’政策下,我们更加积极地‘请进来’‘走出去’,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武汉革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7月22日,武汉革命博物馆联合武汉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展“童心向党薪火相传”青少年暑假公益夏令营活动。来自武汉市黄陂区姚集街石屋山村的30名留守儿童,在社教老师和“红巷苗苗”小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武汉革命博物馆。

社教老师熊思宇的讲解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了武昌农讲所的办学始末。“红巷苗苗”陈寅歌和马明慧通过《夏明翰的三封家书》等一个个红色小故事,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革命英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着追求。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少先队员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荣使命,争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武汉革命博物馆充分发挥阵地优势,不仅打造了党史国史教育活动、“红巷苗苗”讲党史之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武汉1927”沉浸式思政课等红色活动,其推出的“我们的节日”传统社教活动,也深受广大家长和青少年的欢迎。

今年2月15日,武汉革命博物馆联合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中华路街道在武汉革命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虎闹元宵喝彩冬奥”非遗主题亲子体验课专场。湖北雕花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沈松柏等4位非遗传承人现场秀绝活,引得观众连连称赞。

参加活动的共有20组家庭,小朋友有的是爸爸妈妈陪伴而来,还有的是同学相约结伴而来。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20组家庭动手动脑创作“元宵+冬奥”元素的作品。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不断。

武汉革命博物馆还于1月26日(农历腊月二十四)举办“迎新春·赏年俗”小年惠民活动,邀请书法名家写春联、赠“福”字,引领青少年感受中国书法之美,以美育促德育。

不仅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武汉革命博物馆潜移默化地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渗透于学校教育中,培养有底蕴、有信念、有情怀、有责任的新时代青少年。

2021年10月,武汉革命博物馆“红巷之声”宣讲队走进武汉三牛中美中学。6位宣讲员先后登台讲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军团长寻淮洲、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工兵吴运铎等6位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

武汉三牛中美中学高一学生高子沐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夏明翰的故事,作为共产党员,他也有自己的小家,但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他放弃了自己的小家,为我们后代奋斗,如今拥有无限可能性的我们也应该发奋图强报效祖国。”

除红色故事进校园之外,武汉革命博物馆还常态化开展红色课堂进校园、红色展览进校园等活动,生动传递党史力量、诠释中国精神,并与相关中小学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量身定制红色文化学习方案,定向培养红色文化使者。

“不断巩固促进博物馆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青少年,持续为青少年精神素养的提升注入强大动力。”武汉革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馆将立足馆藏资源,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紧紧围绕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开展社教活动,同时结合传统文化,抓住节假日等时间节点,配合不同主题展览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

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武汉革命博物馆在各场馆均配置了自动红外体温测温装置和手持测温枪、消毒用品,强化入馆游客体温检测,严格执行“非预约不参观”制度,每周三次对馆内各区域进行消杀,还聘请专业消杀公司开展次氯酸消杀及中央空调清洗,确保场馆环境安全。


南昌市图书馆

“图书大篷车”进校园 

馆校共建助“双减”

王竹青

▲ 学生在“图书大篷车”里挑选书籍    敖玉龙 图


“叮铃铃——”3月2日,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响起,江西省南昌市向荣小学的学生们兴冲冲地收拾好书包迎接“图书大篷车”的到来。为了丰富“双减”政策之下学生的课余生活,南昌市图书馆与学校通力合作,将“图书大篷车”开进校园,免费为学生办理借书证,并带来丰富的课外读物以及VR体验、阅读讲座、读书交流、互动竞答等充满趣味性的课后文化活动,将阅读和知识的种子“种”到学生的心里。

伴随着温暖的春风,孩子们排着队在“图书大篷车”里挑选自己心仪的课外书。走进这辆改装的“图书大篷车”,就像步入一座微型图书馆——车内的书架上整齐地放置着针对各年级学生的课外读物,涉及文学、历史、科幻等各个方面,数量近1500本,并设有文津图书奖专柜、新书快递·好书推荐专柜、分阶阅读推荐专柜。此外,图书自助借还机、科普VR眼镜、电子歌德机、电子阅读本、便携式朗读亭以及电子图书一体机等多媒体电子阅读设备也十分丰富。“我们车上的书都是教育部推荐的‘小学生必读书目’以及品质高、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后接触到优质的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图书大篷车”的工作人员说。

每次出发前,南昌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会做好车内所有图书和汽车内设备的消毒工作,活动结束以后也会立即消毒清洁,并做好消毒登记工作。车上会准备好充足的口罩、免洗消毒洗手液和消毒水,确保学生们戴口罩、测量体温后上车。大篷车工作人员现场规定一米线的距离,尽量防止学生扎堆聚集。

“‘图书大篷车’进校园活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首期覆盖南昌市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和新建区的12所小学,这些学校多为原先的厂办和农民工子弟较多的学校。今年3月,又进一步扩大了‘图书大篷车’进校园的范围,目前已服务近3000人次。”南昌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江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新进展,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南昌市图书馆的“图书大篷车”像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根触角,必须伸到最需要它的地方。

哪里有需要,“图书大篷车”就开到哪里。本着这一原则,南昌市图书馆在提供一应俱全的阅读设施的同时还针对不同群体定制阅读服务,公共图书馆也从固定的阵地服务,提升为流动服务乃至贴身服务,通过打造一个个流动图书馆,让“书香洪城”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

“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是一件可以让孩子们受益终身的事情。这个活动不仅意义深远而且非常及时,在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候把适合他们的书籍送到他们的手上,一起感受阅读的快乐。”阅读推广大使、知名青年作家曾雅娴说。阅读推广大使张易红老师则专门为孩子们准备了“走进小王子和狐狸的世界”的阅读互动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们感受友谊的美好。

“‘图书大篷车’已经来我们学校好几次了,非常受孩子们欢迎。公共文化服务有特色,‘双减’落地,课后更多彩。”南昌市观田逸夫小学老师表示,大篷车不仅带来了孩子们平时要购买才能看到的书籍,还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同时将经典名著导读、科普宣传、安全卫生等特色讲座送进学校。

进社区、进景区、进夜市、进校园……近年来,南昌市图书馆的“图书大篷车”作为全省首个设备功能齐全的“流动图书馆”,也跑出了全民阅读的“加速度”。不断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在赣鄱大地开出绚烂的文化之花。


山东省文化馆

“艺术蓓蕾”扎根校园受热捧

苏  锐

▲ 山东省文化馆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山东省文化馆供图)


2月25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进校园活动暨山东省文化馆“蓓蕾艺术工作站”文艺演出走进济南外国语学校。来自山东省文化馆的文艺志愿者和济南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共同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节目。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一首《春风十万里》拉开了演出的序幕。青年演员董彦彬带来了快板书《书生与狼》,为学生们讲述了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随后,来自济南外国语学校的诸城派古琴传承人郭旭峰与他的同学们共同表演了曲目《阳关三叠》,让在场师生感受到了古风古韵。整场演出节目形式多样,引人入胜,舞蹈、古筝独奏、杂技、魔术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现场一次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济南外国语学校校长刘新利说,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发布。《通知》要求通过创新利用阵地服务资源、推动优质服务进校园、推进“文教合作”机制,面向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教育界长期以来盼望的一件有意义的事,不仅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间扎根,还能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进校园这项工作,对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山东省文化馆副馆长王芹说,《通知》提出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积极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文化素养培育,这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承创新。

山东省文化馆于2017年3月开始在全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进校园活动暨蓓蕾艺术工作站项目。活动核心内容是通过蓓蕾艺术工作站建设,组建故事会演讲和艺术普及团队,在全省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故事演讲、艺术鉴赏、文艺普及、艺术培训等活动,为学校打造传播传统文化的“直通车”。

山东省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赵新天介绍,蓓蕾艺术工作站以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通过蓓蕾艺术工作站的建设,整合文化馆与学校的文化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同学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促进文化教育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山东省文化馆已联合相关机构,在全省建成22个省级蓓蕾艺术工作站,52个市级蓓蕾艺术工作站,1500多个县(市、区)级蓓蕾艺术工作站,各级工作站数量总计超过1600个。

山东省每年选派文化艺术工作者、志愿者5000人次以上,组成多种形式的故事会演讲和艺术普及团队,在蓓蕾艺术工作站进行文艺普及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文艺鉴赏,提高审美水平。各地市、县级蓓蕾艺术工作站也会自行组织开展故事演讲、艺术展演、文艺培训和讲座等文化艺术普及活动。

“‘双减’政策发布实施之后,各地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文化艺术在这方面大有可为。”赵新天认为,《通知》的发布,恰逢其时,有助于解决一些家长的困惑,帮助孩子们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

德州市德城区的学生家长刘飞昱,对《通知》鼓励文化项目进校园非常认可。“我们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恰恰是基于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刘飞昱说,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在这一时期非常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借助一个常态化的平台,到校园进行资源分享和传递,也希望学校和相关公共文化机构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和光彩。

据了解,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等文旅资源进校园过程中,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明确提出,具体活动环节,要深入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落细落实测温、验码、戴口罩、消毒等防控措施要求。进一步完善应急方案预案,加强值班值守,确保一旦发现疫情,第一时间准确报告情况,并快速、科学、有效应对和处置。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