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层 » 正文

北京中轴线申遗 | 一根“线”见证历史巨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1-29  浏览次数:165693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刘海红▲ 吕舟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系列活动”现场与观众交流 刘海红 摄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0年8月,《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刘海红



▲ 吕舟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系列活动”现场与观众交流  刘海红 摄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0年8月,《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印发,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驶入快车道,各项风貌保护和传播工作积极展开。2021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写完成并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格式审查,申遗工作进入关键时期……

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进展如何?有待破解的难题有哪些?对市民有哪些正面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本端记者采访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组委会相关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


进展:

申遗文本通过格式审查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全长7.8公里的轴线,北端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代1267年,形成、完善于明清及近现代,历经700余年,是中国都城规划发展至成熟的典范之作。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群严谨对称、景观形态凸显秩序,为城市建设“以中为尊”的传统观念提供了实物例证,反映出通过城市营建社会秩序、规范社会生活的美好愿望。

2009年,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开始推进。2011年6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正式启动,对大高玄殿、北海万佛楼和阐福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筑进行修缮。2012年5月,北京中轴线申遗46处古建修缮工程启动。2012年初,《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启动升级,明确名单更新工作遵循地方申报、专家审核、从严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北京中轴线当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确定北京中轴线申遗核心区总面积468.86公顷,涵盖60%的北京老城面积。

“2017年,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了中轴线申遗保护专项工作组。自此,北京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各项工作和相关活动接踵举办,申遗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介绍,2018年、2019年在北京举办了两届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遗产保护、考古、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共同探讨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可能性,确定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符合北京城市发展的核心利益、符合市民的根本诉求,是一项凝聚城市管理智慧和发展眼光的重大举措。2020年8月,北京市文物局印发《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3年时间,提升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管理状况与环境风貌品质,形成社会各界支持中轴线申遗的共识,助推北京中轴线申遗。

吕舟介绍:“2021年底,北京中轴线申遗又前进了一步。2021年9月,我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了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11月,我们收到反馈意见,通过了格式审查。”申遗文本格式审查是申遗的必经过程,通过格式审查意味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往前迈出了一大步。

申遗文本通过格式审查虽然让北京中轴线申遗组委会特别是文本编制组松了一口气,但在吕舟看来,文本方面的新挑战又来了。据了解,2022年2月起,申遗文本将使用新的格式,今年提交的文本格式不一定符合新的格式要求。“当然不会全部推翻,可能会有小的调整。”他说。


难点:

如何让大众理解申遗价值


北京中轴线是什么?北京中轴线上的现代建筑也能纳入申遗范围吗?为什么要申遗?

近日,记者在北京东四胡同博物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系列活动”现场采访观众,发现大部分观众并不了解北京中轴线及其申遗的有关情况。

“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目前最大的难题,也是开设‘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的初衷。”吕舟说,如何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让大众透过中轴线理解中国人的理想城市秩序及其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社会秩序?北京中轴线申遗组委会举办了一系列活动。

2021年9月底,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启动,中轴线标志设计、文物活化方案、新场景新业态方案、“最美中轴线”影像作品、北京中轴线申遗助力团、文创产品六大赛道同步启动。“大赛面向全社会,在让公众通过视觉设计、方案制作、影像拍摄等方式充分挖掘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的同时,广泛了解、传播北京中轴线,营造北京中轴线申遗良好社会氛围,推动社会各界形成支持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共识,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六大赛道蕴含了3个问题的阐释:一是解读北京中轴线,二是解读北京中轴线与百姓生活的紧密关系,三是解读北京中轴线与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紧密关系。大赛启动以来,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收到了大量参赛作品。目前,部分赛道已经完成终赛评审。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自2021年10月13日首讲以来,邀请了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北京市政府参事室参事于平,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张宝秀以及吕舟等10余位文博文物、城市规划、历史民俗等领域的专家,走进东四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白塔寺、紫金城市书院等场所,以丰富的史料全方位、多视角为公众解读北京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采用‘线下举办+线上直播’的方式,通过视频平台进行直播,首场直播线上观看人数超72万。截至2012年12月底,‘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已举办10余次,线上观看人数累计几百万。”北京中轴线申遗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除了要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以外,考古发掘、居民腾退及腾退后的创新利用工作等也是当下北京中轴线申遗筹备工作的重点。


意义:

让精神“脊梁”滋养文化自信


“北京中轴线是我生活的舞台、进行艺术创作的土壤,也是北京城里壮丽的风景、宝贵的财富。”国家一级演员杨立新说。对生活、工作在周边的市民来说,北京中轴线既是生活的场所,也是精神的“脊梁”。中国历史上很多大事件在这里发生,随着几百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和巨变,中轴线及其串起的建筑物也从服务皇权走向了服务人民。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祖先和子孙都负有保护文物建筑本身及其环境的责任。”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筑学家梁思成主张保护北京城墙,并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自此,北京古城保护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

几十年来,故宫等分布在中轴线上的文化场馆、场所陆续对公众开放,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为游客领略北京文化底蕴的最佳选择之一。

“人”已经成为北京中轴线中的关键要素。在单霁翔看来,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要从加强北京历史城区整体保护的角度出发,不仅要保护文化要素,也要保护人文景观;不仅要保护物质要素,也要保护非物质要素。要将中轴线置于历史的链条中,由点及面,进行活态的、整体的、发展性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留住北京文化的根与魂。

中轴线是我国城市建设的典范和智慧结晶,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城市秩序与建筑设计智慧的物质见证。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名杰表示,讲好北京中轴线的故事,让更多人认识北京中轴线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同时,北京中轴线申遗也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的申遗氛围。“因为壮美的北京中轴线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人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