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民生 » 正文

文化养老映出最美“夕阳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2-08  浏览次数:153558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王 彬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文化养老作为一种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王 彬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文化养老作为一种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是满足老年群体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地将文化养老同乡村振兴战略、社区文化建设等有机结合,不断开创发展新模式,以文化养老映出最美“夕阳红”。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落实〈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通过组织智能技术培训、推广线上服务等方式,帮助老年人解决“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智能设备的问题。


银龄乐享智慧生活 文化体验更加丰富

“不少场所门票都要网上支付,以前只能让孩子帮忙,自从我到图书馆培训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后,现在自己轻轻松松就能搞定。”北京市民吴阿姨的体会不是个例。《通知》的发布推动解决文化和旅游、文物领域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保障老年人基本文化权益。一年来,老年群体普遍感到,随着自身能力提升,“不敢不会”的心态渐渐消解,畅享智慧化红利不再是口号,文化体验愈加丰富多彩。


扎实保障老年服务基本面

制度规范是保障文化权益的基础。在《通知》引领下,各地在制定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相关标准和规范时,充分考虑老年人在智能技术运用方面的实际情况,着力做好兜底保障,写入专项规范目标,通过保留传统预约方式、允许他人代为预约、保留免预约名额、保留传统登记方式、提供人工帮扶和做好信息引导方式,为老年群体提供有温度的人工服务;通过鼓励适老化智能服务和产品开发,有力回应老年群体智能化学习和服务需求。

北京市印发了《关于提高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服务适老化程度的通知》,要求文化馆、图书馆提供更多适老化智能产品和服务,为老年读者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在设立各式醒目指示牌的基础上,安排专人在现场进行信息引导帮助,优先为老年人提供找书、取书、复制等服务,及时解决老年人的疑难困惑;落实老年人优待措施,6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押金减半,老年人参加文化馆培训班享受免费或优惠政策。

《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积极适应老龄化发展趋势,建设一批文化馆、老年文化大学,让更多老人享有更优质的晚年文化生活;面向老年人群体开展数字技能和文化艺术培训,切实解决老年群体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等问题;活跃“银龄文化”,让更多老人摆脱孤独,融入社会,享有更优质的晚年文化生活。

纲举目张,制度的建立为老年人寻求智能技术应用技能提升铺平了道路,让更多智能应用成果覆盖老年群体,为老年文化生活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全面提升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

各级培训是提升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有效措施。各地加大对老年人用手机打开防疫码、分时预约系统、购票系统、自助讲解等相关智能设备使用的培训辅导,截至今年6月底,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举办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培训班共计68341班次,约282万人次参加。

湖北省图书馆2021年开展“银龄E时代 网罗智生活”老年人智慧触网系列主题讲座,天津市图书馆策划举办了“智慧助老 畅享数字生活新方式”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课堂系列讲堂,帮助老年人解决“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智能设备的问题。

从2019年到2021年6月底,北京市共开展线上线下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培训班10843班次,约28万人次参加;西城区第一图书馆面向社区中老年人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每年举办3期“信息技术训练营”,推出计算机软件知识、智能手机使用、常用APP使用等丰富课程,为社区中老年人搭建了一个社区终身学习平台。

自2008年开办至今,山东省济南市图书馆承办的“夕阳红”老年电脑公益培训,已开设培训90余期,累计授课2000多课时,成为深受老年读者欢迎的服务品牌;临沂市图书馆自2013年起每年面向中老年人,举办智能手机应用、计算机使用等公益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1000余名,培训500余课时,最大学员年龄85岁。

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在课程设置上则更进一步,除开设老年人信息素养提升课程,辅导老年人认识和设置手机图标、选择与应用视频APP等外,还将课程延伸至虚假信息识别、垃圾信息清除、个人信息保护,更好地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安徽省合肥市、天长市、明光市等多地连续多年面向老年读者群体举办智能培训项目,包括数字阅读、网络资料检索、PPT制作、PS图像处理等多种紧跟老年群体需求的内容。

主题鲜明、思路开阔、形式多样的培训,在帮助老年人解锁智能技术的同时,还提升了老年人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打通数字应用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增强了老年人的数字生存能力。


着力增加适老化智能产品和服务

拓展渠道、增加供给,不断开创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新局面。各地大力丰富老年人智能化服务渠道,帮助老年人通过更加简单便捷的方式,云参观、云逛展、云看剧,实现老年人由被动触网到主动入网的转变。

广东省着力打造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目前已有83个文化馆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自建数字文化资源达4.2TB,涵盖老年人喜爱的书法、戏剧、广场舞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可提供1000多种大众期刊线上阅读。各类云平台,为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在家学习文化知识、享受文化大餐提供了便利,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此外,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还专门部署安装了32家“一证通行”核验系统,方便老年人进出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

云南省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在网站、微信平台等推出直播、在线课堂、云上展厅等数字专栏,让老年人在家即可鉴赏文化艺术作品、获取文化信息、聆听艺术讲堂。

依托“文化上海云”数字服务平台,上海市联动抖音、喜马拉雅等开启云上文化惠民服务,“市民文化抖起来”等活动吸引了广大老年群体线上参与。

北京市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组织开展“文化让生活更美好——您教我用筷子,我教您用手机”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帮助老年人解决使用智能化设备困难的问题,并录制教学短视频,便于老年人随时随地反复观看学习。

四川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组织开展全省公共文化场馆网站、移动应用端改造行动,重点推动老年人经常使用的功能大字体、操作简化等适老化改造,使其更便于老年人获取信息和服务。优化界面交互、内容朗读、操作提示、语音辅助等功能,并将适时推动第三方企业提供相关应用的“关怀模式”“长辈模式”,将无障碍改造纳入日常更新维护。

围绕老年人在文化娱乐方面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公共文化机构正在联合社会力量,探索开发更多适老化智能产品和服务,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更有利于通过文化力量让老年人融入智慧生活,畅享发展红利。


重庆巴南区图书馆:老年生活可以有“智”味

智能技术越来越发达,生活也越来越便利。然而,很多老年人不会上网、玩不转智能手机,非但没能享受到智慧的便利,还遭遇种种障碍。为了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以文化的方式让老年人获得智慧生活的话语权,重庆市巴南区图书馆持续开展适老的智能化服务。近日,该馆打造的老年人数字阅读品牌入选了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首批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年人示范案例,为各地文化机构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提供了借鉴。


让老年生活有“智”有味

▲ 巴南区图书馆老年读者参加“常青e路”培训课后合影

“在多年来对老年读者的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与智慧数字生活绝缘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不会扫码支付、手机挂号、网上缴费……这面高墙,让老年群体成了智能化和数字化浪潮中的局外人。”巴南区图书馆馆长代源对这种“数字断联”深有感触。正是了解到老年群体学习智能技术的强烈需求,从2018年起,巴南区图书馆举办了“常青e路 幸福夕阳”——老年人数字阅读系列活动,针对老年群体使用智能手机困难的问题,开展专项培训服务。至今,巴南区图书馆的培训已开展14期,共计142场,惠及8000余人次,先后开设了“智能手机使用”“手机拍照技巧”“电子相册制作”“抖音小视频制作”等相关课程,深受老年读者欢迎。

“过去使用手机只能简单地通话,现在通过巴南区图书馆‘常青e路’智能手机培训,我可以跟在宁波打工的儿女微信视频,还可以熟练使用‘渝康码’了!”巴南区惠民街道的周阿姨开心地说。

2020年,巴南区图书馆的培训活动办得火热,老年人学智能手机、享数字生活的学习热情高涨,这让代源和馆员们非常欣慰。此时,《通知》的出台,又让大家的信心大增。“《通知》方向明确、措施务实、考虑周全,给公共文化机构送来了行动指南。”代源表示,巴南区图书馆更加坚定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为老年读者搭建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


让老年人零距离享受阅读服务

“近年来,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老人和孙辈一同入馆,老人学习、孩子读书已经成为趋势,老人再也不是陪读,而是有很强的主人意识,迫切希望通过学好、用会智能技术彰显自信。”代源说,随着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对热爱的图书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重庆市民在参加“巴图优借”文化活动

以让老年人零距离享受阅读服务为目标,2017年起,巴南区图书馆启动“巴图优借”项目,在总馆、分馆和基层服务点三级联动的总分馆服务制基础上,推出免费快递借还服务系统,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将邮政快递物联网系统、全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平台和区级图书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巴图优借”开通了在线办证,实现办证零押金、服务零等待、阅读零距离的实时乡村服务,同时开放所有馆藏文献、数字资源,为偏远山区提供“24小时不打烊”全天候、全免费的远程图书借还服务,让老年读者真正实现“零距离”享阅读。更重要的是,针对老年读者和残障人士行动不便的现实情况,巴南区图书馆开展“点对点”“一对一”的精准贴心服务。馆员们走进读者家中,一对一讲解“巴图优借”使用方法,做到了“有不懂,及时答,有需求,及时应”的精准服务。

“很多老年读者跟我们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一卡通用得溜,家人都为他们竖起大拇指,老人与孙辈的共同话题也更多了。”代源还透露,“巴图优借”运行至今,经过不断升级优化,已升级为“巴图优借2.0”,实现全区23个镇街、38个基层服务点全面覆盖,累计向偏远地区群众提供图书快递借还服务1.8万余册次。镇街分馆利用“总分馆文献配送”服务平台,已累计选配图书4000余册次,以老年读者需求为中心的选书、配书效能凸显。


关照老年群体生活方方面面

▲ 巴南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向老年视障群体讲解听书机使用

除面向老年群体设计个性化培训和项目,巴南区图书馆还推出了接地气的智慧学习活动。

针对老年人成金融诈骗高危人群的问题,巴南区图书馆依托馆内数字资源“电子书屋”平台,推出了线上金融知识普及专题,以“电子书屋”平台为载体,投放电子海报和金融知识宣传音视频、图文等相关资料,引导老年读者用好线上金融工具,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制作线上“以案说险”宣传视频,通过典型案例剖析、热点问题答疑等方式,普及人民币、储蓄国债、反洗钱知识,帮助老年读者提高警觉,远离和抵制非法金融活动,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巴南区图书馆还联合重庆市农业银行创建“重庆金融教育示范基地”,线上线下相结合,让金融组织走到老年人身边,开展防范网络诈骗等技术帮扶,让更多老年人更安全地融入智能时代,享受智慧生活。

巴南区图书馆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温度和深度:搭乘智能技术这辆快车,让老年读者掌握更多的数字化知识,通过“数字反哺”,让老年读者更快地融入智能时代。说到底是以人文关怀的温度软化科技的硬度,让互联网之光与“夕阳红”交相辉映,让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更高、体验更优。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