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精准扶贫实 脱贫要立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09  浏览次数:168900
核心提示:贵州大扶贫中的脱贫攻坚故事系列报道之六十三精准扶贫实 脱贫要立志  “一个人做的梦,就只能是个梦;一群人怀着同一个梦想,便是真实。--约翰·列侬”  2018年,我作为“6421”帮扶干部被院里安排对口帮扶本寨镇


贵州大扶贫中的脱贫攻坚故事系列报道之六十三

精准扶贫实 脱贫要立志


  “一个人做的梦,就只能是个梦;一群人怀着同一个梦想,便是真实。--约翰·列侬”

  2018年,我作为“6421”帮扶干部被院里安排对口帮扶本寨镇红坪村干田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朱成纳,接到任务后我有些许担心,不知道以后会面对一个怎样的家庭。 第一次入户走访,我来得很不是时候,连夜雨让红坪村路上随处都是垮塌的泥石流,驻村第一书记丁昌平骑着摩托车载着我,熟练地在泥泞的乡间土路上穿行,上山的黄泥路上碎石密布,狭窄蜿蜒,仅能容纳摩托车通行,坐在摩托车后座上看到道路右边的陡峭悬崖,感觉随时都能一头栽下去,吓得我直接闭上眼睛,祈祷丁书记的车技能够靠谱一些。终于来到半山腰,泥石流灾害点旁,一栋随时可能倒塌的破败黄泥房子,屋顶多处漏风,走进屋内,房间内阴暗潮湿,角落堆着玉米,左边是散发着臭气的废弃猪圈,猪圈旁搭着一张摇摇欲坠的床,床顶上挂着密密麻麻的蜘蛛网,到处堆着脏衣服和垃圾,没有像样的家具,在屋里见到了我的对口帮扶贫困户朱成纳老人,丁书记引见后,我一边填写基本情况摸底表,一边跟老人交谈,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生产生活情况。


  经过交谈,得知朱成纳老人今年65岁,年轻时从外地嫁入红坪村,老伴早年去世,家中还有三个继子,但与老人感情并不和睦,大儿子甚至还将政府发放给老人的2万元危房补助拿去补贴自己家建房子,但不同意老人跟自己住,所以老人一直独自居住在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评定为D级的危房内,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点玉米维持生计,老人年迈,缺乏劳动力,只能做简单的农活,几乎没什么收入,家里一贫如洗,了解到的情况让我揪心,也为朱成纳老人感到深深的担忧,但在交谈过程中,朱成纳老人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性格亲和,颇为健谈,让人感觉是位乐观开朗的老人家,观其身体还算硬朗,这些都让我揪着的心稍微松了一口气,跟老人稍微熟悉了以后,整理好资料,跟老人约定过两天再来看她以后就离开了老人的家。

  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从朱成纳老人家中回到村委活动室,村干部向我介绍了更深一层的情况,朱成纳老人在村里的口碑并不好,好吃懒做又抠门,经常想办法伸手向继子们要东西,只要东西到了她手里只进不出,家中和地里的活计也打理得一团糟,在靠传统农耕劳作维持生计的村子里和勤劳的村民眼中,这个老人着实是个异类,在她被纳为建档贫困户以后,更是变本加厉,每次帮扶村干部到家中,她都会向村干部伸手要钱要物,经过村干部屡次思想教育,她仍然不思悔改,我行我素,十分让人头痛,村干部所说的情况让我的心又沉重起来。


  果不其然,在随后的几次入户走访中,我再到老人家中,每次交谈片刻之后,她要么提出家中没肉吃了,要么告诉我手机快要坏了让我给她钱换个新智能手机,或是她想回外地娘家看看让我资助几千块路费,第一次见面她的健谈就让人印象深刻,此时的各种理由更是凸显她伶俐的口才,却是让我哭笑不得。无奈之余,她的这些表现更是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朱成纳老人向别人伸手讨要的习惯,解铃还须系铃人,我决定多与老人亲近,帮助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与她多沟通,她才会对我吐露心声。此后,我每周两次到朱成纳老人家中,时而给她带一些大米、食用油和生活用品,有时也会在市集上带一块新鲜猪肉,给老人改善一下生活,把拖欠了好久的医保补缴上,让老人生病治疗的费用能够报销,还有最让我担忧的是老人现在居住的危房,摇摇欲坠,随时都会垮塌,危及生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通过丁书记和村干部的帮助,多次找到老人的大儿子与他沟通,做通思想工作,大儿子最终同意让老人搬来跟自己家一起住在新房内。

  搬新家的那一天,我来帮朱成纳老人搬东西,铺上新棉被,装上新的简易衣柜,我高兴的告诉老人:“奶奶,下雨的时候我再也不会担心你的房子垮掉了,这个冬天你也不会再冷得睡不着觉了!”老人看着新家里暖和柔软的大床、干净亮堂的地面、崭新整洁的衣柜十分开心,终于向我敞开了心扉:“以前我总是向别人要钱要物,是因为我是一个外地人,远嫁到这里,自己没有生育子女,跟几个继子也不亲,他们平时不管我,我害怕老了没有人能够依靠,生活没有希望,地里的收成也不好,所以想多攒些东西,以后没人给自己养老时还能够活下去,所以才会厚着脸皮不管别人的眼光多要钱,现在感觉你们这些扶贫干部对我真心实意,对我比我的孙女还要贴心,我感觉自己即使老了也不会没人管我,我以后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随便向别人伸手要东西了,我也要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听到老人的这些话,我感觉鼻子酸酸的,原来不是没有道德底线的无赖之徒,而是因为害怕老无所依的无奈之举。


  在我、丁书记和村干部的帮助下,朱成纳老人痛改陋习,积极参加劳动,我们帮她争取了养殖补贴、政策性扶贫贷款等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借了钱购买了三头牛,十几只小鸡仔,还向村干部请来的技术员学习了养殖技术,并帮老人加入了我们检察院在红坪村成立的合作社,享受辣椒、血橙、生姜种植产业等分红,借着各种扶贫政策增加老人的收入。

  如今,朱成纳老人早已尝到了勤劳创收、脱贫致富的甜头,生活十分有劲头,每次我要到老人家中去,都得提前打电话才能找到人,不然她都在地里割草喂牛、伺弄庄稼,或者去帮合作社挖生姜摘辣椒赚点零花钱,有时也会让我在县城畜牧市场带点牲畜常用药自己给牛治疗小毛病,俨然一副向养殖技术员靠拢的架势。“以前是愁吃愁穿愁住房,现在是吃穿不愁有新房,每月领取养老保险和低保几百块,养牛政府一年补贴我几千元,每头小牛儿长大了都能卖万把块钱,有空还能卖鸡做活赚点零花钱,我这日子比前面几十年有奔头”。我知道,这是老人对我的肯定,也是对党和政府的感恩,自从与贫困户对口帮扶以后,通往干田组的崎岖山路,走访慰问送物资,我已记不清走了多少次,我对老人多了一份似亲人般的牵挂。有人说,昨天的太阳永远晒不干今天的衣裳。我不信,相信扶贫队伍里所有倾情群众冷暖的人都不信。时间从来都不言语,却替我们回答了很多问题。

  脱贫后,老人在村民日常摆谈中,总是宣传党的政策好,“现在的我日子好起来,一是靠精准扶贫实,二是靠脱贫要立志。要实现脱贫,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一味的等靠要是不长久的。”

  我曾记得一句名言“对待穷人的态度,体现一个社会的良知”,对贫困户的帮扶,最能体现党和政府的施政温度。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的每一次接触,代表的都是党和政府,让群众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的是党和政府的温暖。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