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贵州大扶贫中的脱贫攻坚故事系列报道之二十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6-08  浏览次数:187880
核心提示:宋新武: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奠基之路——后寨村脱贫攻坚纪  我的四川农村老家,不算富,但也说不上穷,村里给我最真实的记忆就是除了春节有欢声笑语,平时没有什么人气,老人为多数的农村显得十分为沉暮。交通还


宋新武: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奠基之路

——后寨村脱贫攻坚纪


  我的四川农村老家,不算富,但也说不上穷,村里给我最真实的记忆就是除了春节有欢声笑语,平时没有什么人气,老人为多数的农村显得十分为沉暮。交通还是不便,村民还处于刀耕火种的较原始的阶段,独轮车是仅有的农用机械。大学生村官,支边干部,农村志愿者,第一书记这似乎是记忆里帮扶农村的人,听说过,但离我家乡很远。

  《十八洞村》,偶然观之的电影,湘西秀美的自然风光,纯朴的地方方言,在当下喧嚣的时代里,让我难得静下来,手机丢在一旁,细细看,慢慢品。随着身体不由的绷紧,手机的铃声也充耳未闻,心灵深处的某根弦被轻轻的拨动了,精准扶贫?

  2018年3月,我收拾行囊,来到普定县后寨村,开始了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精准扶贫的日子,阔步走在了通往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组织上给了初来咋到的我一些指示与培训:“一宣六帮”,如何“宣”?如何“帮”?,我在深深思索。然而时间已不等人,决战贫困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唯有以满腔热血冲向前去,迎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贫困一日不除,乡村一日难兴。

  村委的院子里常有个年轻人来,老向我们要烟抽,还时不时捡烟头,没几天,了解到原来是村里一户贫困户廖大爷家里的孩子,打小就生病,重度智障,两老人带着这样一个孩子,脱贫何从谈起?不能脱贫,哪来致富?不能帮助这样的村民脱贫?又如何实现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如何才能老有所养?

  村头一位杨姓老大娘,正房倒塌了,一家四人住在30来个平方的偏房里,客厅既是厨房,又是卧室,刮风漏雨。屋漏偏逢连夜雨,儿子2017年在务工中的一次意外,导致手部骨折,无法劳作。杨大娘一家知道所住是危房,想改建却却无力建房。如何才能住有所居?

  一位肖大哥,本人残疾,妻子尿毒症,儿子上学,身残志坚的他,想靠勤劳脱贫致富,可却苦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如何才能病有所医?贫有所除?

  全村还有产业未兴,劳动力大量闲置,村民致富无门,村干部工作缺少思路,工作机制不完善,持续巩固脱贫成效的难度不很大,乡村振兴的出路不明了等等问题。

  没有人愿意贫困,村民都有“富、学、乐、美”的美丽乡村愿景。现实的贫困不是病,思想上的贫困才是病,人最怕的是失去希望,是脱贫无门才让生活失去希望。精准扶贫,一户一策,因户施策,因地制宜,让党的脱贫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让习总书记的脱贫思想惠及芸芸众生,让后寨村有良性发展的布局,这才是精准脱贫的意义。

  这一户户贫困群众、这一处处短板的补齐是点上的扶贫,而全村的脱贫,短板的全面提升则是面上的精准,而面上的精准脱贫,持续的巩固,这需要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全面的考量,更加强大的作战队伍,点面结合,内外双修,才能确保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才能确保脱贫成果得到持续的巩固,才能确保乡村振兴的道路更加坚实。

  为此,两年来,后寨村以脱贫攻坚工作为牵引,村内其他工作扎实推进,齐抓共管,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政策落实到位,执行到位,村内其他工作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其次以党建为抓手,全力加强支部建设,确保支部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全力增强支部凝聚力,大力培养后备党员干部,增强支部发展后劲。让支部在脱贫攻坚的战斗中发挥坚强的堡垒作用。

  第三强班子,增能力。一支有战斗力,有执行力,有凝聚力的队伍,是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绝对保证。为此后寨村时确任务分工,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工作立标杆,行为定准则,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第四以为民服务为出发点,树形象聚民心。农村工作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对象为全体老百姓,没有广大老百姓的信任、支持与拥护,脱贫攻坚工作难以开展,要想得到老百姓的信任、支持与拥护,关键在“公平、公正”。所有工作均要保持公平与公平,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为群众脱贫致富,为群众办难事,办好事,关心关爱弱势群体,尊重群众的合理诉求。一点一滴树立正派的干部队伍形象,为脱贫攻坚战作全面胜利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五完善工作机制与工作制度,坚决执行。农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各项工作机制与工作制度都较为成熟,结合村情民意,贵在执行与完善。如民主评议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规民约等,要确保有效执行,合理监管。

  脱贫攻坚的路是不容易的,但思路清晰,合理统筹,执行到位,脱贫攻坚战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的。

  两年过去了,廖大爷家实施了住房改造,有了低保,从产业发展上获得了土地流转费,还有分红,智障的孩子还有残疾护理补贴,老伴闲来无事,还偶到产业基地做点零工,挣点油盐钱,两位老人生活有了笑脸,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了。

  两年过去了,通过为杨大娘家申请最高标准的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杨大娘家盖起了新房,两小层,面积虽不大,但由于在村头,在二楼阳台,村里香漂四溢的韭黄,尽收眼底,生活总算有了盼头。

  两年过去了,肖大哥的妻子,每周2次的透析可是全免,生活的压力小了,肖大哥的妻子身体反而好的起来,偶尔也可以到香葱基地打打零工,补贴家用。而肖大哥通过特惠贷的资金支持,通过参加养殖培训班,学到了养猪的技术,建起了养猪场,发展起了养猪产业,每年可出栏20余头,收入达4万余元。病有所医,无后顾之忧,勤劳致富。

  两年过去了,新农村有了样板房,村里的路四通八达,太阳能路灯点亮了黑夜,产业欣欣向荣,800亩香葱一眼望不头,如黄金般的韭黄在科技套筒里茁壮成长,600亩生态大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桐钱般的花卉迎风飘扬。

  回村创业的人是越来越多:养鱼,养虾的,种香葱,种韭黄的,种蔬菜种花卉的,开小作坊开网店的,搞物流的,百花齐放,大家都在自力更生,喝酒闹事的少了,喝荼聊天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谈业创收的多了,唉声叹气的少了,欢天喜地的多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变化,这些变化甚至都不易察觉。

  两年来,村庄的变化,产业兴盛,村民的笑脸,无一不彰显精准扶贫的巨大功绩,彰显党的伟大、祖国的强盛。能置身其中,我倍感骄傲,也莫名欣慰。

  漫步在葱香四溢,宽阔结实的田间机耕道上,望着万家灯火,遥想着我的四川老家也有这样一群人在默默奉献,辛勤建设,我不也由衷高兴。

  乡村振兴的路就在脚下,我们的脚步轻盈而坚定,新冠病毒挡不住祖国强盛的路,贫困依然挡不住乡村振兴的路。

  美丽的新农村正慢慢向我们走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