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际头条 » 正文

北京国际音乐节:让“中国概念”走向世界舞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5-03  浏览次数:177231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胡芳▲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演出现场20余年的历程,北京国际音乐节用发展轨迹记录着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绽放的点滴细节,中国声音越来越丰富、多元,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音乐家的热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胡芳


▲ 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演出现场 

20余年的历程,北京国际音乐节用发展轨迹记录着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绽放的点滴细节,中国声音越来越丰富、多元,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音乐家的热捧与喜爱。

自“中国概念”提出以来,北京国际音乐节便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音乐作品的权威舞台,可以说,“中国概念”是北京国际音乐节过去20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创建,从早年为杰出中国作曲家搭建平台,到委托创作交响乐、歌剧新作,从身负盛名的谭盾、叶小纲、郭文景、陈其钢等,到杜韵、周天等新一代中国作曲家,从斩获普利策音乐大奖的歌剧《白蛇传》到《天使之骨》,北京国际音乐节始终对中国作曲家、中国作品保持着持久的关注。

实际上,无论是管弦乐还是歌剧,都是以西方古典音乐为基础和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音乐家跻身这一行列,除了自身具备优秀的创作实力外,也需要富有影响力的艺术机构鼎力支持。在古典音乐、高雅艺术市场普遍受到挑战的今天,勇于支持新音乐创作,特别是中国音乐家创作,也体现了北京国际音乐节不负时代的使命和担当。

NO.1

推动体现中国文化身份认同的作品走出去

2002年,北京国际音乐节首次提出“中国概念”伊始,以陈其钢、叶小纲、郭文景、谭盾、周龙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作曲家便云集北京国际音乐节舞台,陈其钢的代表作《逝去的时光》便是当年他在音乐节的首场个人专场音乐会中上演的作品。而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则是北京国际音乐节联合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联合委托陈其钢创作的作品,并于2017年在音乐节舞台首秀,并题献给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20周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作曲家蜚声国际舞台,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而要想延续这股势头,让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薪火相传,代代相承,就需要有新一代杰出音乐家的参与,这也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在近年来着力发现、挖掘和推广新生代音乐家的初衷。

“中国要有世界文化的声音,在国际上也要有中国文化的声音。中国的艺术机构对中国作曲家、中国音乐、中国文化的推广责无旁贷,但真正能走出去的作品要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基因认同,像杜韵、周天这样年轻而优秀作曲家出现在国际视野里并且成就非凡,期待未来更多年青一代作曲家能带着作品代表中国走出去。”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表示。


NO.2

持续深耕 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2005年10月27日,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迎来了德国斯图加特交响乐团,指挥大师诺林顿执棒,完成了中国作曲家陈其钢的作品《看不见的声音》的世界首演。交响乐艺术作为西方文化脉络中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由西方音乐家占据着主要舞台。在当时,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被国外乐团演绎还并不常见。通过不断深耕,北京国际音乐节积累下深厚的国际声誉,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国外音乐家和演出团体通过北京国际音乐节更深入了解到中国音乐,通过北京国际音乐节这一国际化平台,对中国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加深了印象,将更多作品从北京国际音乐节带向世界舞台。

2010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波士顿歌剧院共同委约作曲家周龙创作了歌剧《白蛇传》。在波士顿完成世界首演后,这部歌剧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实现了其在国内的首次亮相。2011年,《白蛇传》斩获了当年的普利策音乐奖,成为现代歌剧舞台上备受瞩目的经典名作。伴随《白蛇传》传向世界的,不仅是剧中的唱段、舞美、道具,更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北京国际音乐节愿意让全世界听到中国声音、读懂中国故事的强烈意愿。

2017年,普利策音乐奖迎来了第二位华人作曲家,杜韵的《天使之骨》成功折桂。如果说《白蛇传》是东西方文化的对话,那《天使之骨》则是对全人类、全社会文化底色的深刻揭示。2019年,第二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天使之骨》在国内首演引发国内观众强烈共鸣。长期以来,北京国际音乐节秉承国际化的艺术视角,为观众呈现歌剧艺术的前沿景象。很多在世界舞台获得掌声的中国歌剧,通过北京国际音乐节得以与国内观众见面。


NO.3

为更多新生力量搭建舞台

北京国际音乐节多年来在邀请国际知名音乐大师前来献艺的同时,一直以为新生力量搭建展示平台为己任,从音乐节早期的中国钢琴家郎朗、李云迪、陈萨,到如今已是国内中生代指挥家佼佼者的杨洋,音乐节始终保持发现、发掘新人、新作的锐利目光。

指挥家林大叶2008年首次登上音乐节舞台时只有28岁,同为“80后”指挥家的黄屹2012年以歌剧《原野》实现音乐节首秀时只有25岁。一批活跃在国内外乐坛的优秀青年才俊,通过北京国际音乐节这个平台不断释放自己的才华。近年来,少年钢琴家王雅伦、“90后”小提琴家何子毓也都加入到这个舞台中,代表中国古典音乐未来发展的新人、新面孔、新声音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这个国际化平台上有了更多展示才华与实现梦想的机会。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指挥家余隆。

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指挥家余隆希望能让国内乐坛呈现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局面。他本人身体力行,在致力于培养新人方面做出表率,身为“60后”,2018年,他卸下担任20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一职,“80后”舞台导演邹爽成为音乐节新的艺术掌门人。

用余隆自己的话说:“这个行业绝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而应该是一个薪火相传的过程。青年人应该有理想,不要只顾着眼前的利益,而是应该有为中国文化添砖加瓦的雄心壮志。”

如今,从音乐节走出的一位位青年才俊都已在国内古典音乐舞台上发光发热,相信假以时日,在本届音乐节登台的青年艺术家们,也必定成为扛起中国古典音乐大旗的主力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